預計下週二交接 羅一鈞掌疾管署 陳亮妤任健保署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行政院公布健保署長石崇良接任衛福部長、疾管署長莊人祥出任衛福部常務次長後,兩人遺缺4日公布,分別由疾管署代理署長羅一鈞、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升任,預計下週二交接。 47歲的羅一鈞是第一位自防疫醫師起步的疾管署署長。他表示,疾管署的首要任務是對下一次的大疫做好準備、嚴陣以待,其中防疫和感控人才的儲備和培養是重中之重。 羅一鈞指出,SARS後的改革和資源投入,例如傳染病防治醫療網、防疫醫師制度等,都讓防疫體質脫胎換骨,也栽培了無數人才,能讓我們順利迎戰新冠大疫。 羅一鈞表示,疾管署已陸續推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方案」、「特殊病原科技照護示範中心」等新計畫,完成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作業辦法修訂,國家防疫中心也開始動土興建,健保署也推動「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管制品質提升計畫」,共同在健康台灣的願景下為疫後改革奠下紮實基礎。 羅一鈞強調,將會兢兢業業持續落實疫後改革,也會秉持「人才為防疫根本」的信念,在防疫、感控和愛滋結核防治人才培育和留用投入更多資源。同時,也要讓第一線協助防疫工作的伙伴獲得更多的支持鼓勵。

Read More

〈中華副刊〉匠心獨運的「故事匯」——讀岑燮鈞小小說集《貓眼》

■潘玉毅 閱讀岑燮鈞的《貓眼》,如遇300年多前那個用免費茶水換故事來聽的蒲松齡老先生。相傳,當年蒲松齡為收集寫作素材,在人來人往的路口支起茶攤,過往客人行路累了,可以在茶攤前坐下歇腳,免費喝茶,只消留下故事即可。這些故事即是《聊齋誌異》的雛形,老先生在此基礎上雕琢加工,遂有了那部流傳至今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之所以有此感觸,是因為《貓眼》於人的感覺與之相彷。作為一部小小說集,《貓眼》的篇幅大多不長,但得片刻閒暇,就能輕鬆翻完一篇。作者沒有故作高深,非得言說什麼道理,而是信手揮灑間,將書生、志士、飲食男女等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以及一件件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故事呈現於讀者眼前,能悟出什麼,全憑讀者自己。至於那些故事的取材,有的來自於民間傳說的奇聞軼事,有的則源自現實生活的邊邊角角,有的可在典籍文本裡找到的影子,有的卻是假語村言、道聽途說。比如《舜江山水圖》裡的高則臣,明眼人一瞧便知脫胎於高士奇的故事;再比如那篇《阿君面館》,熟知「牛多一點」掌故的人們便知其化形於生活的日常……這便給人一種感覺,彷彿所有看過的書、經歷的事情,都是作者寫作的靈感源泉。 至於本書的書名,取自書中收錄的一篇同名小小說。但不同於小說裡那隻實體的貓,也不同於那只被畫入畫中的貓,又或是某只具有隱喻意義的貓,想來,很多人如我一般,看到書名的瞬間最先聯想到的多半是裝在房門上的門鏡。據說其貓眼的別名是因為光線通過鏡片折射後從遠處看它神似波斯貓眼睛晚上發出的光線。透過那個貓眼上的鏡片,屋子裡的人可以觀察到門外的情形:走過的人,擺放的物件,自然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但公房也好,私寓也罷,貓眼正對的通常只是門外走廊或者堂前屋後的一小段空間,如管中窺豹,並不完整。閱讀《貓眼》,你會發現,書中的故事亦如是。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以一種近乎口述、閒談的方式,截取瑣碎日常的片段,聊到哪裡算哪裡,有的甚至沒頭沒尾,但仔細咂摸,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隨意擺放的文字,卻是別有深意。恰如作者自己所說:「我們寫小說的人,總是躲在門背後,偷窺著……」這種偷窺,窺探的對象是事物,更是人的內心。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老城」為名,下編以「舊族」為名。兩編的排布有點類似於修辭手法裡的互文:老城不只是一座城,裡頭住著人,也來人進進出出、來來去去;舊族不是漂泊無依的浮萍,他們的個性,他們的喜怒哀樂諸般情緒,也與那座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作者有意把故事的演繹空間設定在相對固定的地方,比如舜江府、舜江老城,比如前祠、後祠、老周塘,很多地名循環往復地出現,就像是病毒廣告彈窗,看似無意義,實則悄無聲息地加深著讀者的印象。至於個中用意,作者在後記裡題目裡有所交代——《在紙上虛構一座城》。虛構一座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大家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圖》作比,數米長的畫卷裡,要有房屋、橋梁、城樓,要有車、轎、大小船隻,要有騾子、驢子、牛,還要有為數眾多、形態各異的人群,這極考驗創作者的功底。好在作者筆力過硬,螺螄殼裡做道場,獻上了一出出饒有趣味的折子戲。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有意保留了部分方言,像是寬闊馬路上,水泥、瀝青中間的一段青石板路,顯得有些突兀,又讓人莫名覺得親切;彷彿不合時宜,但又恰到好處。 陸劇《宰相劉羅鍋》的片尾曲《故事就是故事》,歌詞裡有如許文字:「故事裡有好人也有壞人,故事裡有好事也有壞事,故事裡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裡有多少非非是是」、「故事裡的事,也許是真事;故事裡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如果用它們來形容《貓眼》,當真是絕妙。當這些故事爭先恐後地躍然於紙上的時候,我們也成了那個聽故事的蒲松齡。

Read More

他3天未排便 竟是腫瘤阻腸道 確診大腸癌第3期

  三天未排便的蘇姓患者,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造成腸阻塞。(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向來健康的45歲蘇先生,日前長達三天都無排氣、排便,因而腹脹無法進食,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療團隊高度懷疑大腸癌,在與病人討論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昱廷為他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病理報告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過去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其中不良的生活型態是主要原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以及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此外,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因素,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陳昱廷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隨腫瘤長大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等表現。 若腫瘤逐漸堵塞腸道管徑,則可能導致腸阻塞,發生率約20%,屆時將有無法排氣排便或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的情形,一旦拖延治療,腫瘤侵犯腸壁就會導致腸壁穿孔破裂,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死亡風險極高。 臨床上,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判定為主,但會搭配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甚至是正子攝影等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侵犯、阻塞或轉移,進而決定手術方式。陳昱廷說明,目前大腸癌手術已非常成熟,常見方式包含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其中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對於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嚴重的個案,仍以開腹方式較為安全,除了切除腫瘤外,也會同步切除前後腸段作為安全距離,並清除病灶周圍的淋巴,以根除癌細胞。術後則會視病人癌別與以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輔助治療;但若已經是第四期的病人,會以其他治療為主,手術為其二線選擇。整體來看,隨著醫療進步,即使是第三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至六成,早期發現更可達九成以上。

Read More

〈中華副刊〉你是我的煙

■蘇佳欣 聽說風吹,只是為了經過,而不是為了要停留,那麼煙起呢?煙的形成,又是為了什麼呢?以煙字的形狀來看,不管是寫成火西土的「煙」,或者寫成火因的「?」,都可以由此聯想到煙與「火氣」的關係。那麼以此類推、單憑望文生義,香菸應該可以產生香的的火氣,但又為何被看成空氣汙染呢? 衛生署訂定的健康警語:「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無庸置疑的是吸菸當然有害健康,但若換成抽雪茄也一樣對身體不好嗎?如果這是一題是非題,應該算是送分題,正確答案當然為「是」。在還沒完全想通前,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對那些口號與警告,並沒有任何懷疑。但世界或人生不是用來理解或自問自答的,而是用來體驗的,長久以來,我一直將這個簡單的問題當作申論題在思考,找不到適當的人來幫我批改。 片片段段的回憶,逐漸在心裡拼湊起來。有長輩緣的我何其有幸,當時小小年紀的我,不但有男生阿祖,也有女生阿祖。當時全宇宙或後來整個世界,只有我和弟弟可以叫他們阿祖,我不曾聽過其他任何人可以這麼叫他們,所以可以叫他們二人「阿祖」,好像形成一種特權,即使是小小孩也可以有大大特權。明明他們是二個人,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但是都被叫做阿祖,沒有分別。 我對著媽媽的阿嬤叫阿祖,喜歡跟她牽手,因為可以摸摸並轉轉阿祖手上的冰涼玉環。我也對著媽媽的阿公叫阿祖,喜歡跟他聊天,因為只要回答簡單的問題,他就給我五角一元的零錢。他們經常半哄半騙把我帶回他們的房間一起午睡,阿祖二人合作無間,把我放在他們二人的中間。他們的長方形枕頭又硬又冷,放在頭後面不太舒服。於是他們兩人拿了條小毛巾對折再對折,捲起來比一顆高麗菜捲大一些,給我放在頭下面,靠近後頸的地方。 其實我根本不喜歡把任何東西放在頭下面,那會害扁頭的我睡前愛睏,更想要扭來扭去的。從小就很有主見的我比較喜歡側躺,雙手抱著軟綿綿的被被,可以摸摸布邊或角角,並捏捏被被表面較粗糙處,有助自我催眠進入夢鄉。但基於一種進入睡眠活動的儀式感,或是什麼健康理念,他們總要費心幫我準備小「枕頭」。幾乎每天吃過午飯,我就要陪睡午覺,換句話說,他們要負責哄我睡覺。我比弟弟大三歲,當然比較懂事,可以分配到跟阿祖睡在一起,弟弟從來沒有機會跟他們睡在一起,他還小只能跟媽媽睡。 小時候,我的阿祖經常讓我吸二手菸,至今我仍想念那濃烈更勝於一般香菸的氣味。那種思念,若要以文字描述,就像實實在在的一個人,跑到夢中去體驗,身體輕飄飄起來,全身從頭到尾被帶入某種景象,或者說是某種提示。然而,說來奇怪,那氣味不只是煙霧,而是阿祖他自己。他的右手拿著菸斗,吞雲吐霧的、乘風飛煙的,希望我永遠福樂,並記住這種所謂「輕鬆的味道」。 每當那種熟悉的感覺又來了,有時身旁根本沒有菸味,卻非得要我想起來,不要輕易忘掉的這種感覺,好像在提醒或許我遺漏了什麼環節。當我奮力掙脫「吸菸有害」的桎梏,不再往二手菸的方向思考,轉向其他角度,才有助於想明白。到現在已經搞不清楚,究竟是刻意不去想,還是潛意識避免去想,埋藏或躲起來或許比較安全,但不一定健康。 即使我想要講的故事,在還沒開始講以前,早就發生並結束了,不可能再有任何新的發展。然而每當看到電影裡有抽雪茄的畫面,讓我又想起過去的某個片段,在腦中重新組織起一直放著不管的回憶,有某種後知後覺的恍然大悟。置身煙霧中的小女孩,面對拿著煙斗的阿祖,滿心期待地猜著,吐出來的煙最後會變成棍子、雞蛋還是甜甜圈? 若要三選一的話,以技術層面來說,當屬適時用力呼氣,吹出中間有洞的甜甜圈煙霧最厲害,而練就那般功夫需要長時間的吞雲吐霧,當然必須抽很多雪茄才能成功。記憶中的小女孩,卻在不明就理的情況下,以為煙霧可以變幻成棍子、雞蛋或甜甜圈等形狀,就是好棒棒,每次都崇拜不已的給阿祖拍拍手。無論出現什麼形狀,都相當開心,因為都是阿祖哄小女孩開心,用心從口中變出來給她看的。 對於那稍縱即逝的煙霧、那存在數秒鐘的飄渺,賦予具象化的比喻,並希望其持續不散,可惜的是這味道可以如此留住一陣子,或回味一輩子,而那形狀卻不行,灰飛煙滅稍縱即逝。於是乎,就這樣我喜歡這種菸,卻不能算成「將錯就錯」的趣味,更不能算作「吸菸有害健康」但是只要開心就好的負面教養。反而是讓後來的小女孩具備一種近乎魔幻的超能力,諸如此類的神奇發展,有待日後再詳細說明。 無論我怎麼回想,都只有關於阿祖和我當時相當快樂的記憶,我為這樣的自己感到相當不解,抽菸或二手菸的問題,究竟應不應該是有益健康或有害健康的判定層面,抑或是一種不分時空的療癒和超越? 長大後我仍然喜歡吃甜甜圈,並發現世界上還有好多比甜甜圈更好吃的東西,但是再也沒有人吹出中間有洞的甜甜圈煙霧給我看了。阿祖應該還在另一個世界吹著甜甜圈的煙,少了我給他拍拍手,應該就不會抽那麼多了吧?幸好愛吃的我從小早就認識甜甜圈,稍微長大後才認識尼古丁,懵懂就是有懵懂的美好。 有個簡單易懂的觀念,真心喜歡一個人時,不是因為你有多好才喜歡你,而是因為喜歡你,才覺得你什麼都好。阿祖對於我是這樣的存在著,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對於阿祖而言,是怎麼樣的存在呢?我覺得應該也是相對並相同的,那就不需要傷腦筋再繼續申論下去。

Read More

待冷氣房/嗜睡/胃口好 非典型憂鬱上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4歲的小美在一家公關公司實習,原本個性活潑開朗,但今年夏天幾乎整天都待在冷氣房。近1個月來,小美感覺胃口變好、嗜睡卻睡不飽、整天懶洋洋、週末也懶得出門,經身心科醫師診斷為「非典型憂鬱」。 身心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尤冠棠指出,小美抽血檢驗,發現25-OH-D(維生素D指標)竟只有17ng/mL,明顯低於20ng/mL的缺乏標準。 他解釋,維生素D除了與骨頭健康有關,還參與腦中多巴胺、血清素的合成,對調節情緒與思緒運作至關重要。當身體缺乏維生素D,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會被打亂,使人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動力不足、過度嗜睡、焦慮易怒等憂鬱症狀。 尤冠棠說明,「非典型憂鬱」症狀常常不那麼明顯,反而容易被忽略。除了情緒低落,患者還會出現食慾增加、體重上升、白天嗜睡、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等表現,與大家印象中「憂鬱就是食慾不振、失眠」的樣貌不太一樣。 尤冠棠指出,許多人在夏天怕曬太陽、避免外出、長時間待在室內,像小美這樣「夏季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並不少見。一項國內調查顯示,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有超過5成的成年人25-OH-D濃度低於20ng/mL。 2025年《JAMA》最新研究建議:1–18歲兒童青少年、75歲以上長者、孕婦、前期糖尿病患者這四類族群應補充D3。 尤冠棠建議,若成人血液中25-OH-D低於20ng/mL,可先口服D3每日2000IU,連續3-6個月後再複檢;濃度若介於20–30ng/mL者,則建議每日800–1000 IU開始補充,搭配自然日照、強化飲食如牛奶、蛋黃、鮭魚等。 不過,長期攝取超過每日4000IU可能導致高血鈣與腎結石風險,建議補充前應諮詢醫師,並定期追蹤血中濃度。 尤冠棠強調,情緒低落,不一定是壓力太大,也可能是「曬太少」。如果發現自己在夏天特別沒精神、常睡不飽、變得懶散或情緒低落,不妨安排抽血檢查25-OH-D濃度,及早發現、及早補足。別讓陽光季節,形成情緒黑洞。

Read More

背部頻繁痠痛 婦骨鬆 服藥/改變生活習慣改善

  預防骨質疏鬆,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5歲林奶奶兩年來背部頻繁痠痛,只能依賴服用肌肉鬆弛、止痛藥物,家人陪伴至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門診,經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在使用抑制骨質流失之口服藥物,並改善生活習慣後,疼痛明顯減少,目前定期於門診追蹤骨密度變化。 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者中,有骨質疏鬆者占比達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且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常見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嚴重甚至容易出現壓迫性骨折。 簡子軒說明,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的部分包括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可控制的因素則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骨質疏鬆主要治療分為兩大策略,首先是抑制骨質流失,其次是促進骨質生成,有口服及針劑二種形式。 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簡子軒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 在飲食方面,建議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運動方面,建議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這些運動能有效刺激骨質生成,同時每天曬10-20分鐘太陽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

Read More

癌藥給付限縮多 逼出癌症弱勢患者

  癌症希望基金會偕醫師與病友共同呼籲,弱勢癌症的治療平權刻不容緩。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弱勢癌症的治療竟只看得到,卻用不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4日提及收治一名44歲口腔癌患者賴先生的治療困境,不禁哽咽表示,因受健保給付限縮,賴先生只得每月自費約新台幣10至12萬元,就為了讓3歲的女兒能有爸爸的記憶,令人不捨。 羅盛典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調查發現,近5年納入健保的新癌藥有高達67%設有限縮條件,與國際臨床指引不符,迫使許多病人只能自費求生。也直言,仍有為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因為「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發聲弱勢」、「經濟弱勢」,恐在健保預算分配上被邊緣化,導致成為「用藥弱勢」。 無獨有偶,今年54歲的愛麗斯面對來勢洶洶的子宮內膜癌第3期,醫師建議她合併使用化療與免疫藥物,卻發現有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竟也要自費;56歲的小香確診卵巢癌3期,然而針劑標靶藥只給付4期的病人,3期病人必須自費,目前已經自費百萬元。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形容:「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是爹不疼娘不愛。」近年發生率都在逐年上升,且死亡率不降反升。其中卵巢癌雖然終於有新藥,但可能因健保財務考量關係,給付期別條件遲遲沒有跟上國際指引。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也指出,轉移性胃癌可用的治療武器本來就不多,但台灣健保有給付的藥物種類給付條件嚴格,宛如「天龍八不」。導致台灣4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僅4.8%,與日本4期胃癌10年存活率差不多。 羅盛典呼籲,健保署應搭配前瞻式預算、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等,寬列新醫療科技及給付規定改變預算,健保會給予足夠的新藥預算貼近真實需求,以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把弱勢癌症拉出被遺忘角落,同時也能幫助乳癌、大腸癌、肺癌等用藥仍被限縮或未照顧到的病人,提升治療可近,才能回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的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1/3的願景。

Read More

酸化罐頭稽查 揪違規即食粉圓、胜肽飲

  食藥食對酸化罐頭食品業者進行專案稽查,抽驗54件產品及原料皆符合規定。(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4日公布酸化罐頭食品製造業稽查結果,新北市鼎珍食品生產的即食粉圓之營養添加劑菸鹼醯胺用量超標,台南市三皇生技聘用的專職人員未於作業期間執行職務,違規業者已由各地衛生局依法處罰。 酸化罐頭食品(現稱酸化食品)製造業稽查專案,共完成查核32家酸化食品製造業者,並抽查52件產品標示及抽驗54件產品或原料,其中3家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複查不合格、1家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複查不合格、4件產品標示不符規定、2家專門職業人員不合格,及1家使用食品添加物使用量不符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 食藥署指出,新北市鼎珍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樹林廠的即食粉圓,是這次稽查不合格名單之一,產品為軟袋包裝、拆開即食,允許使用的營養添加劑菸鹼醯胺用量超標,裁處3萬元罰鍰。這家工廠不只是即食粉圓不合格,稽查人員在3月19日初查,發現工廠天花板有隙縫,要求改進,但4月25日GHP複查仍不合格,已開罰6萬元,且生物性危害分析有缺漏需提供矯正措施,但HACCP複查不合格,矯正措施不完整,再開罰12萬元。 食藥署表示,台中市得力興生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AQUA ABLE膠原蛋白胜肽飲」,其殺菌條件未控制在允許之界限內,而這家工廠屬於必須二級評管對象,理應做得比一般業者更好,但卻限期不改正,所以加重開罰12萬元。台南市三皇生技聘用的專職人員未於作業期間執行職務,則被處以5萬元罰款。

Read More

能精準釋放輻射線 甲狀腺乳突癌切除 碘131清除癌細胞

  甲狀腺乳突癌經廖唐毅醫師以甲狀腺癌碘131治療,患者恢復健康。(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41歲的許小姐,發現甲狀腺結節並伴隨微鈣化,經外科手術切除後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術後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唐毅接手,安排入住碘131病房,接受碘131治療,成功清除殘餘癌細胞,目前病情穩定,得以回歸工作與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醫師廖唐毅表示,甲狀腺癌術後常見的後續治療方式是碘131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由於甲狀腺細胞會攝取碘來合成甲狀腺素,癌細胞也有相同特性,因此經特殊處理的放射性碘能精準進入殘存腫瘤細胞,釋放輻射線達到治療效果。 廖唐毅說,許小姐的腫瘤並未轉移至淋巴或遠端器官,加上年齡未滿55歲,被歸類為第一期,僅需一般劑量治療。今年2月接受碘131治療後,配合核子醫學科全身掃描,確認沒有遠端轉移,目前持續規律回診追蹤,狀況穩定。 廖唐毅指出,碘131屬於放射性治療,需要短期住院隔離,以避免影響他人。一般病人約需住院2天,待體內輻射量下降後即可出院。治療後的一週內建議避免與家人近距離接觸,其餘生活則可逐漸恢復正常。副作用大多輕微,例如喉嚨腫脹、唾液腺不適或腸胃不舒服,絕大多數病人都能耐受良好。 廖唐毅提醒,民眾若發現甲狀腺結節,尤其是大於一公分、合併微鈣化等高風險特徵,應盡早就醫檢查。透過手術與後續碘131治療,結合規律追蹤與醫療團隊支持,絕大多數早期甲狀腺癌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治療成效,安心回歸正常生活。 許小姐以自身經驗分享,甲狀腺癌沒有什麼症狀,平常不會痛、不會不舒服,定期檢查才有機會早期發現。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昨夜之歌

■辛金順 我把鳥鳴的啁啾藏在枕下,夜裡 想著清晨的明亮 窗外青綠的校樹,以及搖落一地 零碎的光 妳撐傘走過的夢中,荷花已經 落了,暗裡無燈 背影是無法書寫的空洞,等待 風吹過,吹走 妳寄放在我懷裡的所有悲歡 那都是遙遠的事了,樓下有人 走過,無聲 像是遠行的旅客,消逝成了 渺茫的時空 我在妳醒來前醒來,陽光和日子 告訴了我一些甚麼 關於生活,關於愛,關於一首詩 那麼輕 那麼重,又那麼無足輕重 忘了吧,昨夜的抒情之歌,以及 夢,走下樓 都是為了活著,一路又一路 疾疾而走的 人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