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板橋崑崙地區現場徵才 22家廠商550職缺等你來!

(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因應國際情勢造成就業波動,新北市就業服務處將於9日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在板橋崑崙公園市民活動中心舉辦現場徵才活動,邀集22家廠商,釋出超過550個職缺,其中最高起薪達70K。歡迎板樹地區有就業、轉職、重返職場需求的市民朋友,前來尋求更多元的就業機會。 (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新北市就服處表示,本次徵才活動廠商中,高薪職缺有大南汽車招募大巴駕駛起薪70K、中巴駕駛起薪50K,歡迎具職業大客車駕照的求職者前來發揮長才;松川精密招募資深生產技術工程師及中興保全的稽核管理師職缺,起薪也達45K。活動也廣邀多家友善職場的企業,其中服務業佔比近5成,有居家美壹時代清潔、洋美環境維護、台灣斯巴克、家興居家、芸安居家、惠生活居家、天勤居家、搭把手等。同時邀請了樹林在地製造業者,如:長庚國際能源、順昶塑膠、魔術食品及南亞電路板等,招募逾250個工作機會,包含作業員、技術員及工程師等各類職缺,為板樹地區的市民朋友提供最在地友善的就業選擇。 (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就服處提到,活動現場還有提供專案計畫諮詢服務,針對中高齡朋友推出「五五就業促進獎勵實施要點」,並為婦女朋友提供「婦女再就業獎勵」等方案,同時設置履歷健診專區,協助求職者強化履歷內容與面試技巧,提高錄取機會。更多活動資訊可至新北市人力網(https://ilabor.ntpc.gov.tw/cloud/GoodJob)查詢,或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091-580(您就業、我幫您)洽詢。

Read More

嘉縣大林聖賢宮動漫黏土大賽 捏出三國經典魅力 優秀作品送馬來西亞角逐國際大賽

地方人士熱情參與,為選手加油打氣。(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場創意十足的「三國動漫黏黏土大賽」六日在嘉義縣大林鎮聖賢宮熱鬧舉辦,吸引近百人報名參加,角逐即將在馬來西亞登場的三國動漫黏黏土國際大賽的參賽資格。 傳統信仰迎合全球動漫熱潮,成功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關注參與。(記者湯朝村攝) 聖賢宮創辦人徐双惠表示,為鼓勵更多人投入創作,今年得獎者除可代表台灣出賽外,還可獲頒優渥的獎金與獎盃,肯定他們的創意才華。徐双惠強調,關聖帝君義薄雲天的忠義精神,不僅在台灣流傳,也深受東南亞各地信眾敬仰。希望藉由黏土競賽,讓年輕一代在創作中感受忠義精神的力量,同時以創新的方式延續傳統信仰文化。 聖賢宮創辦人徐双惠(中)關心比賽情形。(記者湯朝村攝) 黏黏土比賽主題總共有二十項,選手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題材自由創作,主題包括三顧茅蘆、趙雲勇救阿斗、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關公讀春秋、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在選手巧手下重現經典場景。比賽現場氣氛熱烈,孩子們專注捏塑,家長在一旁細心協助;公開組參賽者則展現專業水準,作品栩栩如生。 特別的是,比賽將動漫風格融入創作,選手們作品均展現誇張的表情、鮮明的色彩和動態造型,讓傳統信仰和歷史故事在年輕世代眼中更為生動、立體,也迎合了方興未艾的動漫熱潮,成功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關注。 聖賢宮創辦人徐双惠表示,將從學生組、公開組選出各前三名作品將送往馬來西亞參加第十一屆「義貫青天」馬來西亞國際關公文化節三國動漫黏黏土大賽國際總決賽,希望能夠有機會為國爭光。 三國動漫黏黏土大賽獲獎作品,將送往馬來西亞參加國際大賽。(記者湯朝村攝) 馬來西亞關公文化推廣中心今年舉辦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十一國和香港、澳門等三個地區三國動漫黏黏土國際大賽,馬來西亞關公文化推廣中心總會長,特地前來觀禮。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感謝一位年輕大武壠族親 質疑「乞丐番」說法

■游永福 拙文〈有話好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甲仙」〉,於2025年3月30日在《日照甲仙埔》網頁發表,並分享到臉書,一位年輕大武壠族親當日傳來質疑訊息: 「游師兄,請問,為什麼您的文章用字遣詞老愛製造紛爭?大武壠社群背後稱呼卡那卡那富族為乞丐番?請問你這個所指是所有大武壠社群的人嗎?整個文章看了覺得有夠不舒服,所以你這個大武壠社群包含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嗎?」 「請不要用外來人的角度來亂詮釋我們祖先好嗎?!」 「出家人要的是平息紛爭還是製造對立?為什麼老是用你這個他者的角度來評斷我們大武壠族的文化跟族群間的相處呢?」 收到這一訊息,筆者很高興!年輕大武壠族親,終於願意交流討論。 回顧八八風災之後,年輕大武壠族親有了警覺,積極調查、研究與行動,亟思建構自家的文化論述,令人感動! 而或許是心急,難免有了「外來人」或「他者」的排他用詞。 大武壠族親的記載與報導,始自荷蘭時代,接著為清朝時期、日本時代、國民政府時期,通通都是由「外來人」撰寫。清朝方志與清朝時期,有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之第二部分《番俗六考》,及《安平縣雜記》的深入報導,以及1871年4月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的精采攝影與細膩報導。日本時代,則有伊能嘉矩、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國分直一等等學者;近代更有土田滋、李壬癸、陳漢光、潘英、清水純、簡炯仁、簡文敏、胡家瑜及林清財等等學者,都對大武壠族文化的研究與記錄投注了心力。若沒有以上這些「外來人」或「他者」介入,大武壠族親要瞭解自家文化,恐更加費力! 一起在甲仙這一塊土地生活,永福是民國九十(2001)年開始關注甲仙地區與大武壠族的文化與歷史,到了2006年8月31日,出版了《甲仙文史記事》專書。專書第三輯第四章(頁55~59)是〈向四社平埔借個火〉專章,將《甲仙鄉志》民國四十(1951)年至七十三(1984)年,總計三十四個年度的月雨量表,轉換為舊曆,亦即農曆,以探究「舊曆三月十五日禁向」與「九月十五日開向」的時間設定,發現禁向期即本區域的雨期,適宜耕作,且多數野生動物都在此一時段傳衍;開向期乃本區的旱季,沒有水,栽種不易有收成,適宜射獵、歌舞與婚嫁──而禁向期即是雨期的巧妙安排,讓我們見識到大武壠族太祖與族群先人,在進入本區後對本區氣候的觀察,是多麼用心與細心!可說真真正正為臺灣這塊土地,奠立了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甲仙文史記事》專書出版後,永福的大武壠族單篇研究與相關報導,除了在報章雜誌發表,也在《日照甲仙埔》網頁的「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底蘊」欄目同時發佈。後來發現年輕大武壠族親亟思建構自家的文化論述,欄目乃低調更名為「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意思是從旁記錄。至於欄目裡的文章,以及分散其他欄目的篇章,是否有「用字遣詞老愛製造紛爭」的情形?還是有助於大武壠族文化的闡揚?有請好朋友們一一檢視,不吝交流與討論。 到了2019年10月,歷經十八年的苦守寒窯,亦即調查與研究,筆者的《尋找湯姆生》專書出版,湯姆生的大武壠族親照片與報導終於解碼,經過各聚落夥伴的持續努力,及文化部四年來的投注心力,精彩的「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理想,正一步一步往前推進,越來越具體。 回到「乞丐番」用詞,不是永福自創,因為拙文〈有話好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甲仙」〉不是論文,而疏忽了註明出處,謹此向讀者致歉!「乞丐番」一詞,出自《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38,內容如後: 「另以下根據移川子之藏等人之記錄整理,進一步說明番族關係:阿里關付番租給sa’arua群和kanavu群人,付給四社群多而付給kanavu群少,是因此地從前四社群之領土之故。付租給kanavu,完全出於安全考慮。兩部族於每年舊曆十一月間,收穫終了之時,各別前來收租。四社群為豬一隻、壺一甕、布匹──青黑色合計十二疋,此外對各社頭目予赤羅紗上衣一件;對於kanavu則與鐮三把、斧一把、鍋一個、布類──黑白各一疋。但日據以後,日人有命令無須再付,但後來舊曆正月仍然來取餅、豬肉、酒等。kanavu人前往甲仙埔交易時,也會順道來當地索取種種之物,卻被取笑為『乞丐番』」。 此一《鄒族史篇》資料,則是引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移川子之藏等人,1937)之第二冊。 關於給付外來生活物資實情,除了移川子之藏等人的調查研究,簡炯仁老師有在地訪談:「譬如甲仙地區,早期,三民鄉的『山頂人』,亦即『南鄒系鄒族Kanakanavu』,會下來到現今甲仙鄉和安村長潘武生家,潘武生的祖父必須盛大招待他們大吃大喝,隨後『山頂人』再隨手帶東西回山上去。」簡老師的訪談,請見《高雄地區平埔族原住民之研究》,簡炯仁著,(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10),頁405-406。 幾位「外來人」或「他者」的調查與訪談,讓當時的族群互動情形清晰呈現。移川子之藏的1937年到現在,已經間隔88年;《鄒族史篇》的2001到現在,間隔24年;簡炯仁的2010年到現在,則間隔了15年,年輕大武壠族親憂慮的「製造對立」情形,看來並未發生。 史實,不一定令人喜歡,甚至「覺得有夠不舒服」,但是只要心胸開朗,冷靜以對,史實也可以成為殷鑑,成為向前推進的養分與助力。

Read More

開學症候群 醫教5招收心操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開學了,仍有家長發現孩子賴床、喊肚子痛、不想上學,可能出現「開學症候群」。衛福部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表示,開學前後,門診兒童出現焦慮、失眠、做惡夢、食欲不振等較平時約增1至2成,尤其小一新生最為明顯;高年級課業繁重出現焦慮,是另一類高風險族群。 章秉純說,父母應多傾聽、給予陪伴與支持,透過正確的引導與耐心,開學症候群不再是煩惱。他整理出「開學5招收心操」。 1.提前營造開學氣氛,分享假期回憶並給予關心。 2.與孩子一起檢視作業。 3.調整生活作息至正常時程。 4.限制3C使用並以身作則。 5.親子共同做好心理準備,家長須同步調整心態。 章秉純指出,小一新生因從幼兒園換到小學環境,常出現「分離焦慮症候群」,建議家長應提早帶孩子熟悉學校環境,說明何時接孩子,採取漸進式陪伴與退出,並安排放學後的小確幸,如帶孩子喜歡的娃娃、陪到公園遊玩等。若孩子症狀持續逾1個月,伴隨失眠、腸胃不適等,應尋求專業評估。 他表示,升國三、高三學生因升學壓力,或高年級課業繁重而出現焦慮,是另一類高風險族群。臨床上曾遇到五年級學生暑假補習過多,未開學就因緊張失眠求診。此時家長應陪伴傾聽、協助排解壓力,並安排適度運動、娛樂紓壓;必要時醫師會提供短期藥物輔助。 章秉純表示,家長的態度是孩子的榜樣,若孩子表現出抗拒上學的情緒,要多傾聽、給予陪伴與支持,鼓勵孩子與同儕互動、回想快樂時光,逐步恢復學習動力。透過正確的引導與耐心,開學症候群不再是煩惱,孩子也能開開心心上學。

Read More

北醫附醫血脂系統 主動示警

北醫附醫2024年起導入「血脂決策輔助系統」,可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且精準掌握病人血脂狀況及用藥。 (中央社) 新增文章 本報綜合報導 高血脂藏心血管危機,卻有高達6、7成心肌梗塞患者控制不佳。北醫附醫導入「血脂決策輔助系統」,示警讓醫師知道患者哪些風險因子未達標,未來將拓展至糖尿病等慢病管理。 第2屆台北醫學會6日登場,以「未來醫學」為主題,近70名國內外醫療專家聚焦未來醫院、未來診斷、未來醫療、未來臨床試驗、未來醫學教育等5大面向,展現智慧醫療帶動的未來醫院願景。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健康老化的關鍵之一就是把慢性病控制好,總統賴清德上任提出「健康台灣」政策,其中三高防治888計畫成核心戰略,目標提升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族群照護品質。 預防勝於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陳志維在會中分享,北醫附醫在2024年起導入「血脂決策輔助系統」,系統串接病人檢驗數據、診斷與用藥紀錄,依風險分層自動標示未達標個案,並提供調藥建議,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且精準掌握病人血脂狀況及用藥。 陳志維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說明,因心肌梗塞而安裝支架的患者,本身就是屬於更需要把膽固醇控制好的族群,現實卻是僅約30%到40%的患者在出院達標,大部分都控制得不太好。 他指出,台灣醫療現況常常是一名醫師要在幾個小時內看100個病人,如何把每名病人的危險因子控制好,需要決策輔助系統;不管病人在哪個科別、哪個醫院回診,系統都會跳出提醒讓醫師知道,進而針對高風險病人做仔細判讀和調整藥物。 陳志維以北醫附醫為例,每年有至少250名放過支架的心肌梗塞患者,系統導入後,急性冠心症病人出院3個月內的低密度膽固醇檢驗率由39%提升至77%,急性冠心症病人出院後1個月的調藥率從6%上升至21%;極高風險病人低密度膽固醇控制率(小於55mg/dL)從19%提升至44.8%,複合降脂藥方使用率亦明顯提升。 他說,預計明年將系統進一步應用,結合各項檢驗數據,拓展至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管理,甚至往前到初級預防,針對還沒有發生事件、但血糖已偏高一陣子的患者,系統可在病患就診時給醫師適當提醒;希望減輕醫師的決策負擔,讓更多患者達標,也符合衛福部推動的888目標。

Read More

〈彩繪人生〉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 陸醫路桂軍 推廣安寧療護

推動安寧療護的醫師路桂軍。 路桂軍醫師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主任,也是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常務理事。他是中國癌痛安寧療護倡導者與實踐者。著有「見証生命,見証愛」一書。他認為生而有愛,別亦無憾。死亡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需要努力的課題。 路桂軍畢業自河北大學醫學部畢業,曾在邢台醫專附屬醫院與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磨礪10餘年臨床經驗。2019年起,他擔任清華長庚疼痛科與安寧療護團隊負責人,專注於慢性疼痛診治、癌痛管理與生命末期的全人照護。 「安寧療護不只是減輕疼痛,還包括心理支持與尊嚴的維護。」路桂軍解釋。他推廣「我的生命我做主」理念,鼓勵患者在生命最後階段保有選擇權。對許多病人來說,這份掌控感比藥物更能減輕痛苦。 近年,他積極將生命教育帶出醫院,積極分享安寧療護知識,讓大眾正視死亡議題;與公益團體合作推動捐髮文化,幫助癌症患者重拾自信。他曾講述一名母親罹癌後,全家人剃成光頭支持她,「那不只是髮型的改變,而是親情上的共情。」 除了臨床與公益,路桂軍還是多個專業學會的重要成員,包括中國抗癌協會安寧療護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老年腫瘤專委會常委等。他致力推動癌痛微創介入技術,以及情緒相關疼痛的神經調控研究。 死亡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課題,路桂軍說,「如果能在有限的日子裡,讓病人感受到愛,讓家人留下不後悔的回憶,那就是醫者最大的成就。」 記者楊淑芬整理

Read More

〈中華學園〉如果我有一雙翅膀

新北市海山國小四年一班 ◎黃德愷 如果我有一雙翅膀,我會一直往上飛、往上飛,飛過白白的雲朵,來到天上,看看我的祖母。她在我出生前一個月就變成了天使,我想讓她知道,我現在長得又高又壯,還有兩個可愛的小酒窩呢! 如果我有一雙翅膀,我要飛到很遠很遠的復活節島,去看看九百多尊摩艾石像。它們平均有十二點五公噸重、六到十公尺高,頭大大的,鼻子長長的,嘴巴厚厚的,排成一排,好像安靜又勇敢的士兵,保護這座神祕的島嶼。 如果我有一雙翅膀,我會幫助迷路的人,帶他們回到溫暖的家;我也會帶著受傷的小動物,飛去動物醫院,幫牠們療傷,讓牠們不再痛。 我真的希望自己有一雙翅膀,那樣的生活一定很開心!

Read More

新學期新挑戰 化解分班焦慮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9月開學季,不少孩子因「分班」而面臨新的挑戰,如同學換了、老師不同了、座位環境也變動了;這些改變可能讓孩子感到不安,甚至出現緊張、失眠、哭泣或拒學情形。專家提醒,這是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時的自然反應,只要透過正確引導,多數孩子都能逐漸適應。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醫師李青樺表示,孩子在面對分班時,常會出現焦慮反應,例如抱怨肚子痛或頭痛、情緒敏感、容易哭泣或生氣,甚至特別黏著父母,對學校失去興趣或產生抗拒;他提醒這些都是孩子面對環境的自然反應,而家長的態度往往決定孩子的適應速度,因此陪伴方式格外重要,家長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表達緊張與不安,而非急著否定或斥責;同時給予正向暗示,讓孩子理解「分班也是認識新朋友的好機會」,以期待取代恐懼;另一方面,良好生活習慣能幫助孩子維持情緒穩定與專注力,因此應在開學前調整作息、確保睡眠與均衡飲食,若觀察到孩子持續焦慮不安,則應及時與老師保持聯繫,透過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 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求學階段的分班雖然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是孩子學習適應變化與建立人際關係的機會,父母若能以陪伴與支持取代擔憂,將能讓孩子更有信心迎接新環境,他也提醒若孩子的焦慮或情緒困擾持續影響學習與生活,家長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讓孩子的新學期在安全與關愛中順利展開。

Read More

〈中華學園〉快樂野餐趣

台南市忠義國小六年四班  ◎王乃葳

Read More

VR體驗失智症 理解患者困境

民眾以AI操作體驗失智病患可能面臨的問題。(陽交大宜蘭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6日在蘭陽院區舉辦「失智月主題活動從心開始,走進你的視界」,吸引眾多失智症家屬與民眾參與。透過沉浸式VR共感體驗、專題講座及社區資源分享,帶領大眾以全新角度理解失智症,強化社會對患者與家庭的支持。 活動首次導入「失智情境VR共感體驗」,讓參與者以第一人稱視角,體驗失智者常面臨的三大困境,包括空間錯置的焦躁、黃昏症候群的恐慌,以及視幻覺造成的恐懼。許多民眾直呼震撼,表示更能體會失智患者的無助,也引發現場強烈共鳴。此外,現場邀請神經內科林儀儒醫師主講照護專題,說明如何及早辨識失智警訊、處理行為困擾與整合資源。醫院也與新民樂智據點、壯圍樂智據點及多家長照機構合作,展示在地服務,鼓勵社區共同打造完善支持網絡。 陽明交大醫院自承辦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計畫以來,至113年底已服務超過5千7百多名失智者,院長黃志賢強調,失智症是社會共同課題,希望藉VR共感體驗喚起更多耐心、包容與愛心,讓宜蘭成為更溫暖的城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