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自珍集 〈相見歡〉.離愁

■子寧 感傷失去溫柔 恍如鷗 意冷心煩無語 怯登樓 紅葉暗 柳絲淡 是離愁 千水萬崖滋味 幾時休?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年祭灶,厚重的鄉愁儀式

■任開旺 小年祭灶,這個傳統時令節日,總是讓我在心中有一種淡淡的鄉愁和深深的期盼。每當這一天的到來,我總會想起那些被歲月遺忘的往事,那些曾經陪伴我度過童年與青春美好時光的親人和朋友。 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小年便悄然而至。街頭巷尾,開始瀰漫著一種喜慶而忙碌的氣氛。人們忙著打掃房屋,準備迎接新的一年。而在這其中,小年這天祭灶的風俗,更是給春節的到來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重色彩。 祭灶,顧名思義,便是祭祀灶王爺。在傳統文化中,灶王爺被視為家中的保護神,他掌管著家中的火源,也守護著家人的平安。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便是祭灶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恭恭敬敬地祭拜灶王爺,祈求他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祭灶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日子。那一天,母親會早早地起床,開始準備祭灶的供品。她會在灶台上擺上一些水果、糕點、糖果等,還會特別準備一些灶糖。灶糖是一種用麥芽糖製成的甜食,形狀像一塊小年糕,寓意著灶王爺的嘴被粘住,不會說出不好的話。 除了供品,母親還會在灶台上點上三炷香,這是對灶王爺的敬意和祈盼。然後,她會帶領我們兄弟姐妹們一起跪在灶台前,雙手合十,嘴裡念念有詞,祈求灶王爺的保佑,而後在一串「劈哩啪啦」的鞭炮聲中結束儀式。那一刻,我總是感到一種莫名的莊重和神聖。 祭灶的過程中,母親還會給我們講述一些關於灶王爺的故事。她說,灶王爺,這位古老的神祇,乃是天界中的重要一員。他原名張生,因一次偶然的機緣,被玉皇大帝選中,下凡到人間,成為了每個家庭的保護神。他的任務,便是守護那些善良純真的人們,用他的神力,為他們遮風擋雨,驅邪避害。 灶王爺有著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他能看穿每個人的內心,知曉他們一年中做了多少好事,又犯下了多少過錯。他的心中,有一本無形的賬簿,記錄著人間的善惡與美醜。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在他的注視之下,無處遁形。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是灶王爺返回天庭的日子。他會帶著他對人間的觀察和記錄,回到玉皇大帝的面前,一一彙報。他的話語,將決定著每個家庭來年的運勢和福禍。 母親的故事,讓我對灶王爺充滿了敬畏和感激。我們感謝他一年來的守護,也祈求他能在來年繼續保佑我們平安、健康、幸福。在這個充滿神秘與信仰的節日裏,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我們的家庭也變得更加和諧與美滿。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漸漸長大,離開了家鄉,也離開了那些曾經陪伴我成長的親人和朋友。然而,每當小年的到來,我總會想起曾經的祭灶儀式,想起母親忙碌的身影和慈祥的面容,想起那些充滿厚重儀式感的祭拜過程。 如今長住城市裡,雖然也可以看到一些祭灶的風俗,但總是感覺缺少了一些什麼。城市的喧囂和忙碌,讓人們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準備那些豐盛的供品,去進行那些莊重的祭拜。而且在城市裡,居民們的祭灶風俗大都變得單調,簡單。沒有了那些傳統的儀式和厚重的過程,彷彿一切都變得有些商業化和平淡了。 尤其對我而言,從小生長在農村耳濡目染以及母親的言傳身教,在我的心中,祭灶不僅僅是一種風俗,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和文化的傳承。每當小年的到來,我總會想起那些曾經陪伴我成長的親人和朋友,想起母親做的那些美味的供品,想起父親點燃的那些香燭,想起母親帶領我們兄弟姐妹,一起跪在灶台前祈求平安的時刻。 祭灶的風俗,不僅僅是一種對灶神的敬仰和祈求,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許。在這一天,人們會暫時放下生活的忙碌,靜下心來,去準備那些豐盛的供品,去進行那些莊重的祭拜,去祈求家人的平安和幸福。這些過程,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和心靈的洗禮。 如今,時代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變遷。祭灶的風俗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一些年輕人開始對傳統的祭灶風俗產生質疑和挑戰,他們認為這些風俗過於陳舊和繁瑣。不少年輕人受現代思潮的影響,對這一古老的習俗投來了質疑的目光,甚至覺得它陳舊繁瑣,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 但我堅信,祭灶風俗絕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傳統儀式。它宛如一條靜靜流淌的文化血脈,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結晶,在歲月的更迭中代代相傳;這祭灶風俗就像是一座情感的橋梁,一頭連接著過去,一頭通向未來,將家族的記憶、親情的溫暖以及文化底蘊深深地烙印在心間。

Read More

〈中華副刊〉羽化

■蘇家立 大廳的鐘停止走動的那日,窗外一片晴朗;白色牆面的壁畫有些傾斜,讓人難以察覺,直到天花板的滲水滑落,默默抹過畫中女子的胸口,像把灰黑的刀刨起她微弱的心跳──「高度不對」,他將畫框擺正,回房後不再踏出。 四處都在漏水卻看不清。大鐘的長短針無力下垂,將沉默歸咎地板:散落著配偶欄模糊的身分證、逾期未繳的帳單、閱讀一半的詩集與沒黏妥郵資的信封……它們曾被無為的水漬瀰漫,就像房間裡的他,想阻止身體流失必要的色彩,最後放棄抵抗。 房間中仍在走動的鬧鐘是最燦爛的。指尖平貼透明的壓克力板,隨著指針緩慢飄移,一邊倒數一面指纏亂髮的他,偶爾眺望,或起身拉起窗簾,瞇著眼睛輕瞅開花的仙人掌,「季節不對」。 大廳的鐘又走動了起來,窗外一片陰霾,雷聲將壁畫震落,女子來不及倉皇而逃,被衝出房間的他一把摟住,旋即霧散,留下一灘灘鮮豔的尖叫,如窗外有為的暴雨,刷醒他挺直的背。 把畫掛回並聯絡了水電師傅,他開始撕起白色壁紙。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聯,年的味道

■王厚明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僻鄉村,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紅的春聯,辭舊迎新。隨處可見的「年紅」元素,紅紙黑字間,透著喜慶而祥和的年味。 春聯是春節期間以撰書對聯形式,營造節日氣氛、祈福吉祥的重要習俗。這源於「釘桃符」的古老風俗。《燕京歲時記》說:「春聯者,即桃符也。」古人認為,桃木有避邪作用。《莊子》曰:「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用桃符驅鬼鎮邪的做法,從周朝開始就通行於民間。桃符由最初的桃枝、桃人,演變為畫門神於桃木之上,再簡化為用「神荼」、「鬱壘」兩個神名代替門神圖像,最後易之以在桃木板上書寫「滅禍降福」、「元亨利貞」之類的吉祥語。 據史料記載,第一次在桃符上書寫對聯是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好學能文,喜歡儒家經典。後蜀有個學士叫辛寅遜,曾任司門郎中、翰林學士、簡州刺史等職。西元964年春節,孟昶令辛寅遜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可是孟昶沒有看中,就自己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被認為是第一副春聯。 而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了12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排在第一,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比孟昶的題聯早240多年。 春聯書寫在紅紙上始於明代。潘宗鼎的《金陵歲時記》記載:「元旦,千門萬戶更易春聯,以朱砂染箋,佳者謂之萬年紅。其制自明初始。」在紅紙上寫春聯,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熱烈、吉利祥和,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春聯的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沒。清人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說:「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清代,春聯已廣為流行。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沿途聽爆竹,逐驛讀春聯。」至於官府,據《楹聯叢話》記載:「紫禁城中各宮殿門屏隔扇皆有春聯,每年於臘月下旬懸掛,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須更新,但易新絹,分派工楷法之翰林書之,而聯語悉仍其舊。」可見當時從民間到宮廷春節貼春聯的盛況。 如今,雖然人們的節日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增添了許多新時代節日元素,但過年寫春聯、買春聯、貼春聯,仍然流行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過年貼春聯是所謂「貼揮春」的一種,除了春聯外,貼揮春還包括貼「福」字、貼年畫、貼窗花剪紙等,春節還有要貼「門貼」。門貼包括春聯和門畫。有院落的人家,正房、廂房,甚至廚房、灶間都會根據其功用貼上相應的春聯應景。 2023年底,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節——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彰顯了春節所蘊含的全球價值。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成為目前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之一。 春聯,帶著年的味道,連著家的團圓,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新春願望的熱切表達,是漢語韻律美學的凝練展現,是我們骨子裏獨有的文化浪漫。揭下舊年的春聯,貼上紅彤彤的新春聯,喜慶熱鬧的年味就升騰起來了。蛇年已至,你家的春聯準備好了麼?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向陳姑媽借幾句詩 ∣∣兼致六十而《笠》

■田運良 這城多風,百載春秋颳拂,驚艷難免 歷史們群聚蔭下乘涼,閒聊古今路過 迎曦挹爽歌薰拱辰,牽握圍攏著日月荏苒 幾片雲飄累了,歇停在城隍廟飛簷 也參拜樑柱進深間的陰陽,讀懂每一尊虔誠。 地誌裡癮著日式傳統俳句數行,反複殖民老身 也許一首詩能傾倒地球*,或族裔改朝換代 以及荒涼了回首瞻顧,更想念幾幕客家風景 詩句中的炊煙嬝娜美麗*,揮灑繁華段落 歲時俘虜所有髮灰鬢白,初心臣服 陪我們挺立在竹塹文獻上望遠,吹風曬太陽 鄉土有《笠》,詩壇深景斑駁,汗漬泣痕交雜 潑墨曾經的風華記憶,走筆處處澎湃 世代遼闊,逆光往更暗黓處擎筆勇敢闖去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稻草榕樹香蕉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與書冊汗青浩瀚。 遙指壯美塞內沃土,豪飲甜的憂傷鄉愁 戴著笠認真耕耘*,稿紙上還阡陌著好幾畦天涯 就停步於史的輕描淡寫,格律平仄吟哦成陣 紀志傳中每一字句都很傲骨叛逆 天光乍現,輝映人間過隙的折射遞移 一枝筆寫盡笠下之無我 養女藏夢,滄桑著枯榮參雜的整輩子 踏破蒼苔殘道而來,釋然看破紅塵 疾行為一場生世風雨趕赴,無懼不悔 母愛慈暉包紮著悲歡刮傷的痛 心溶入思索的連環*,眷戀微寒 如備忘錄潦草粗寫,風月顛沛成佝僂。 只有覆葉才知道,風雨要來的憂愁* 穿越原鄉蒼茫,刺青每帖詩賦的悲鳴 空遺艱辛跋涉過的紀念碑,練習著孤獨 且留下佚札散卷,對吟民族夢土華燦 也許一首詩能挽救全世界的人*,和我己 註:句末標有「*」者,均是向陳姑媽╱陳秀喜借的詩(〈也許是一首詩的重量〉、〈灶〉、〈編造著笠〉、〈覆葉〉、〈臺灣〉、〈秋夜沉思〉)。其身為養女,曾加入《笠》詩刊、並擔任社長迄至去世,共與林亨泰(「笠」詩社名稱由詩人林亨泰提出,連結臺灣斗笠的純樸篤實、不畏日曬雨打的意象,是臺灣人民堅毅不屈的象徵。)等人譽稱「跨越語言的一代」。 適值《笠》詩刊六十有成,謹事詩以敬、以賀。

Read More

〈中華副刊〉王安石詩裡的新年

■李碩 眼瞅著新年就快到了,到處都透著喜慶。大街上,路燈桿上掛著大紅燈籠,像胖嘟嘟的紅臉蛋,瞧著就讓人心裡暖乎乎的。商場裡放著歡快的新年歌,人來人往,都在挑年貨,推著的購物車滿滿當當。在這一片喧嚷聲中,我的腦海裡突然想起了王安石寫的那首詩——《元日》,特想走進他這首詩裡,看看千年前的新年有著怎樣不同的滋味。 恍惚間,我好像穿過了時空之門,一下子就到了王安石生活的年代。眼前是個古舊的小鎮,陽光灑在房頂上,給瓦片鍍上一層金。遠處的小山包,像是大地隨意擺放的饅頭,山上的樹光禿禿的,枝椏交錯,像是在天空中畫著神秘符號。 小鎮上的人都在為新年忙活。孩子們穿著新衣服,在巷子裡你追我趕,笑聲一串接著一串。女人們湊在一塊兒,有的在剪漂亮的窗花,那紅紙在她們手裡,不一會兒就變成了各種好看的圖案;有的在灶台上忙著做飯,鍋裡燉著肉,香氣直往鼻子裡鑽。男人們有的在貼春聯,有的在修理家裡的物件,把家裡收拾得利利索索。 我尋到王安石的家,他家院子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條。王安石站在院子裡,看著家人忙忙碌碌,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我走上前,跟他打招呼:「王先生,這新年可真熱鬧!」 王安石點點頭,眼神裡透著對新年的期待,說:「是啊,新年是除舊迎新的好時候,就像我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舊歲隨著爆竹聲過去,新的希望伴著春風和屠蘇酒就來了。」 我好奇地問:「在您心裡,這新年除了熱鬧,還有啥不一樣的意義?」 王安石看著在院子裡玩耍的孩子,眼神裡滿是慈愛,說:「新年對我來說,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時候。平日裡為了公事忙東忙西,陪家人的時間太少。只有在新年,能好好陪陪他們,這比啥都珍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夜飯,聊聊過去一年的事兒,心裡別提多踏實。」 正說著,屋裡傳來一陣歡笑聲。原來是王安石的妻子和孩子在布置屋子,孩子拿著個小燈籠,興奮地問媽媽掛哪兒好看。妻子笑著指點,一家人其樂融融。 王安石接著說:「新年也是個新開始,就像農民春天播種一樣,咱們也能在新年給自己定個新目標。過去一年,不管是得意還是失意,都過去了。新的一年,又是全新的。就像我在詩裡寫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舊桃符換成新的,日子也會有新變化。」 聽他這麼一說,我忍不住想到自己。現在過年,雖然熱鬧,但總覺得少了點啥。每天忙著工作,過年的時候也是匆匆忙忙買年貨、走親戚,很少像王安石這樣,靜下心來想想新年的意義,想想家人,想想自己的目標。 天慢慢黑了,小鎮上的燈火一盞盞亮起來,像天上的星星落到了人間。王安石家裡,一家人圍坐在擺滿飯菜的桌子前,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舉杯互相說著祝福的話。這普普通通的場景,卻讓我心裡特別感動。 從這場穿越回到現實,我的內心感慨萬千。王安石那個時代的新年,有著純粹的情感,對生活的熱愛,對家人的珍視……新年的意義,或許就藏在這些平凡又珍貴的瞬間裡,等待我們用心去發現、去珍惜。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幅畫一世情

■計安邦 日前接獲李福臻教授大學姊來電(中國文化大學前美術系主任、出版部主任已退休),經告知前些時日她應邀教育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所辦美術聯展,將多年前為紀念先父「臺灣低音提琴之父計大偉教授」所繪之粉彩畫參展,獲致各界好評。 參展結束後,她決定將此幅畫作捐贈予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永久典藏,經該館經辦人員請教此幅畫作其背景說明,所以,特別來電致意告知此事。 電話此端開始將記憶倒帶:時序慢慢回到民國95年7月20日當天,舍妹安琪自美國科州丹佛市來電報家喪父親逝世享年83歲。當下放聲大哭驚動周遭,俟情緒回穩冷靜思考後,心中已有完整腹案及畫面。筆者身為長子化哀思為行動勉力以赴,將在國內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編纂《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光碟片》。 為此,分別拜會父親所服務任教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說明來意獲致兩校之校長、董事長表示將全力支持聯合舉辦紀念音樂會,向計大偉教授致意暨永懷。 猶憶,赴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拜會,經聶助教引領赴美術系拜會李福臻教授主任(其時,李教授身兼出版部主任),李主任在第一時間表情嚴肅深深嘆氣表示:「計大偉教授是我就讀於省立板橋高中時期的音樂老師,他教學很熱忱,對學生很愛護,印象中有時候他事忙,就由他的弟子『林二老師』來為我們上課,我對計大偉教授永遠懷念!」。 自此,由李福臻教授大學姊決定,《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由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擔任出版機構,可代為向國家圖書館申請(ISBN)國際標準書碼。《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彩色豪華典藏版分為上、下兩冊一套,上冊書名〈音樂拓荒者〉封面選用計大偉教授手執低音提琴教學照片,由總編輯張己任教授(時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命名。下冊書名〈大愛無藏〉由筆者選用為父親立傳之標題,封面即為李福臻教授大學姊親自為父親所繪油畫肖像。此舉,令家屬感動莫名,數度深深鞠躬表示感謝! 「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假台北市福華國際會館卓越廳隆重舉行,國、內外音樂教育界人士有逾800位出席盛會,中國文化大學張鏡湖董事長親臨,有五位大學校長蒞臨,《金門日報》黃雅芬社長亦代表金門各界出席,恭請音樂界大家長總統府國策顧問、文建會前主委、國立藝專音樂系創系主任,申學庸教授致詞緬懷。 《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經發布出版新聞,獲致國內外各界一致好評,團購、劃撥郵購,超乎預期成果斐然。《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光碟》亦如期出版,獲致全球華人地區高度支持與肯定,發行量破紀錄寫下歷史。 日後,舍妹安琪於暑假自美返台,經內子聯繫敲定時間後,我們特聯袂驅車上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向李福臻教授大學姊鞠躬致敬,並敬邀午餐致謝,有合影留念的雋永照片。 最終,計大偉教授身前所有著作、手稿,暨相關文物業經奉准,進駐國史館永久典藏。此舉,博得相關部會一致好評,尤其,音樂教育界諸前輩、先進,暨父親門生、故舊同聲讚揚! 思緒回到當下,回答李福臻教授大學姐的提問:計大偉教授手執低音提琴教學肖像,是於民國73年3月由國內音樂出版權威「大陸書店」所屬《全音音樂文摘》李哲洋主編,派該刊文字編輯與攝影編輯至位於台北縣永和地區舍下所拍照片。此照,特用於《全音音樂文摘》同年五月作封面報導出版,經大陸書店轉知電話,父親又接到很多老學生們來電致意、問候,再次傳為音樂教育界溫馨佳話。 並略述先父計大偉與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之歷史淵源:經教育部長張其昀指示,由鄧昌國與計大偉共同創立「國立音樂研究所」於民國46年9月28日在台北市南海學園獻堂館成立。鄧昌國擔任所長,計大偉為秘書並兼社會活動部主任,以及《音樂之友月刊》主編,更是「中華青年合唱團」指揮。 當時,舉凡《音樂之友月刊》讀者聽友會,以及「中華青年合唱團」定期演出,皆是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演奏廳進行。「國立音樂研究所」慶祝周年音樂會,曾恭請教育部前後任部長張其昀、梅貽琦親臨指教,俱是在此處舉行。日後,由鄧昌國兼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時期,計大偉亦任該館委員。 猶憶,民國99年先父逝世四週年,中央相關部會,各地方政府首長,相關大學校長,以及各藝術教育機構,包括當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吳祖勝館長均有致贈匾額用以緬懷致意,筆者,也親臨南海學園獻堂館二樓拜會吳館長,並致贈《計大偉紀念全集》由該館典藏。 走筆至此,心中已有腹案,新冠疫情有轉緩趨勢,可擇日親赴李福臻教授大學姐府上,家屬再次當面深深鞠躬致謝,並敬邀同桌聚餐敘舊!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渺光之律

鄭如絜俳句 被火紋身的少婦 新月 溪壑浮游的桐花 垂釣的老翁 紅眠床下的三寸金蓮 春不老 盤坐雀榕下的祭司 射耳祭 暈透過口袋的色澤 桑椹 打破沙鍋璺到底 雄雄炭火 墊起腳尖跳芭蕾的女孩 藍花楹 翹起二郎腿吆喝的小鬼 竹莢魚 村長精選的壯丁 五月節 撩起裙擺跨過門檻 立夏 姓氏撐高的斗燈 中元節 (華文俳句社供稿)

Read More

〈中華副刊〉讀《世說新語》,感悟家教智慧

■丁峰 床頭擱一本《世說新語》,每夜倚枕讀上幾則,一卷墨香薰染,內心恬靜平和。這部古典筆記小說,講述了諸多魏晉人士的逸聞趣事和文壇佳話,也氤氳著一股清新和雅的家庭教育策略之氣,細讀品咂,小故事裡蘊含著深沉的人生哲理,其家庭教育的大智慧給後世無盡的啟迪。 不言之身教的謝太傅,另辟教育理念新洞天。《世說新語‧德行篇》記錄了劉夫人教兒的故事。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意思是說謝安的夫人(劉惔之妹)教育兒子時問太傅謝安:「怎麼從來沒見過您教孩子?」謝安回答說:「我總是以自身的言行來教育他們。」從劉夫人的責備埋怨上看,似乎謝安輕忽了孩子的管教,其實不然,這是劉夫人與謝安的教育方式不同,劉夫人採取師承知識積累的傳統教育方法,以傳統思維模式看待謝安,而謝安採用的是啟悟思維的新式教育方法,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用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言行為孩子做好榜樣,從而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啟迪教育。他回答夫人的責問理直氣壯,他強調的是不言之身教,提倡以身作則的身教啟悟,讓孩子在獨立反思中有所感悟,為童蒙教育開闢一片新洞天。 可以從另一則故事印證謝安的這一教育理念。《世說新語‧品藻》記錄了這麼一段:「謝遏諸人共道竹林優劣,謝公云:『先輩初不臧貶七賢。』」意思是說謝遏等人一起談論『竹林七賢』的優劣,謝安說:「前人從來不褒貶七賢。」林下之風度已成魏晉人士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徵符號,「竹林七賢」在謝安的心中視其為心摹手追的高標,不容他人妄議雌黃。聽到子侄們妄論先輩,心有不滿,卻沒有直接棒喝,而採取了擱置不談的方式實行不言之教,自己閉口不談,讓孩子憬然自悟,光陰含香,優雅如常,這便是謝安身教重於言教的風格體現。 《世說新語‧夙惠篇》記載陳太丘糜粥教子的故事,讀來生動風趣,耐人尋味。有位客人到陳寔家過夜,陳寔叫兒子陳紀和陳諶做飯招待客人。客人和陳寔在一起清談,兄弟兩人在燒火,不久都跑去偷聽長輩們說話。為此,做飯的時候兩人忘了放上竹箅子,結果要蒸的飯都落到了鍋裡,米飯成稠粥。倆孩子心驚膽戰,長跪待責,但可貴之處是陳寔並沒有懲罰他們,而是問明原因,瞭解到因偷聽論議,好學深思才忘炊飯糜,所以,心裡已經原諒了孩子,接著追問他們:「爾頗有所識不?」這一引導式的發問,讓孩子得到鼓勵,孩子由驚恐到喜悅,於是便有了「二孩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生動活潑的一幕。孩子爭先恐後,知無不言,把聽到和自己的理解皆分毫不差地講述出來。這情景讓陳寔驚喜萬分,對孩子只說了句:「但糜自可,何必飯也!」孩子強聞博識,思考爭辯的優秀表現,是與陳寔抓住時機循循善誘密切相關,他肯定了孩子的好學不倦的精神。這種教育方法於今也頗有借鑒意義。

Read More

〈中華副刊〉微塵詩 兩首

■許水富 (一)剩餘 行駛在眼前的三輛公車: 第一輛車內沒有任何人 第二輛車內只載有詩人周夢蝶 第三輛車內載著滿滿的時間零件 遠方沒有站牌沒有紅綠燈也沒有可以靠近的方向 七年了。這輛公車一直晃蕩在疏離的軌道 沒有人上車也沒有人下車 直到司機從後視鏡窺見自己的臉龐 才發現遊走四方的是病了的唐吉訶德   (二)庇護 臨摹徐志摩的愛情 臨摹三毛的愛情 臨摹顧城的愛情 曾經在寫滿誓言的口舌去找愛情 曾經在九百九十九朵的玫瑰聞到愛情 曾經在許下甜蜜的夜晚去碰撞愛情 最後。所有的愛情都是別人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