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聯盟Day 9 產品簽約儀式舉行 涵蓋跨太平洋/亞歐以遠東/中東貿易航線

隨著海洋聯盟Day 9 產品簽約儀式的舉行,東方海外提供在2025年的最新產品陣容。(東方海外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東方海外表示,隨著海洋聯盟Day 9 產品簽約儀式的舉行,呈現在2025年的最新產品陣容。海洋聯盟產品逐年更新,今年海洋聯盟Day 9產品涵蓋了跨太平洋、亞歐以及遠東-中東貿易航線,通過優化港口輪換和新增航線的方式,為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航運解決方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助力全球貿易穩定發展,同時展示對航運可持續未來的承諾。 東方海外指出,自海洋聯盟於2017 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及其合作夥伴一直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具競爭力的優質服務,並在合作期屆滿前,全體合作夥伴一致同意將合作期延長至少五年,至2032年。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這一舉措無疑印證了海洋聯盟為客戶持續提供穩定和可靠服務的信心。 此外,東方海外很高興地在 2025 年和海洋聯盟成員及其他航運公司合作推出六條跨大西洋航線,以全面和獨特的港口覆蓋加強其服務,體現致力於滿足您不斷變化的需求的承諾。 自2025年4月起,東方海外將提供下列海洋聯盟Day 9航線。其中括9條太平洋西南航線 (PSW),5 條太平洋西北航線(PNW),8 條亞洲–北美東岸及灣區航線,7 條亞洲–北歐航線,4 條亞洲–地中海航線,3 條遠東–中東航線等服務。

Read More

東方海外第三艘16828 TEU新船命名為東方向日葵號

“東方向日葵”號是東方海外訂購的10艘16,828TEU貨櫃船中的第三艘。(東方海外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東方海外貨櫃航運有限公司(“東方海外”)在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慶祝第三艘全新16,828 TEU貨櫃船“東方向日葵(OOCL Sunflower)”號之命名。 在眾多嘉賓、合作夥伴和客戶的見證下,“東方向日葵”號由英科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金?女士命名及祝福。該系列最新環保型16,828 TEU貨輪采用了領先的技術,配備了高智能化的設備,展現出優異的環保性能和卓越的運營效率。其設計不僅符合而且超越了當前的環保標準,更彰顯了東方海外對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堅定承諾。 東方海外貨櫃航運有限公司董事及執行委員會成員徐衛國命名在儀式上表示:“我們深信,這艘船將在未來的航行中,助力我們更好地連接世界,服務客戶。展望2025年,航運業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東方海外的船隊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更多運營效能更高、環保型更好的新船將陸續交付並啟航,以充分準備迎接未來的發展。我們相信,我們的船舶將繼續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橋梁,支持貿易發展,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和環保的端到端綜合物流服務。” “東方向日葵”號將服務於泛太平洋 ECX1 航線,靠岸次序為: 香港 / 鹽田 / 廈門 / 上海 / 紐約 / 薩凡納 / 查爾斯頓 / 林查班 / 蓋梅 / 香港,航行周期為91天。

Read More

捷迅尾牙熱鬧舉行 多方面佈局今年會更好

捷迅公司董事長顧城明(右四)偕同總經理孫鋼銀(右五)及公司高階主管舉杯致賀!(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捷迅公司今年尾牙晚宴於台北漢來大飯店盛大舉行,董事長顧城明偕同總經理孫鋼銀及集團高階主管舉杯致賀!顧董事長於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2025年市場還是要看供需,對該公司而言,今年會更好,主要是該公司在倉儲、貨運、電商等多方面佈局,不太受市場景氣影響。 總經理孫鋼銀致詞時提到,感謝同仁努力付出,2024年對公司而言是挑戰機遇並存,包括在多個領域中實現優化作業,在艱難中穩住腳步開拓新市場,都是大家團結一致展現團隊熱忱,面對2025年的挑戰,將繼續立足亞洲放眼世界,透過核心理念的深化,保持熱誠專業來拓展優勢,相信未來會更好。 今年捷迅尾牙除有活力動感的歌舞及變臉表演,會中也頒發績優與資深員工,並有主管捐錢,提供員工鏟錢趣味遊戲,讓員工驚呼連連!

Read More

OOCL去年總收入/載貨量分別增加30.2%及3.5%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東方海外(OOCL)截至2024年12月31日之全年總收入逾98.1億美元,及總載貨量為7595,476TEU較前年同期分別增加30.2%及3.5%。運載力上升0.3%,整體運載率較2023年同期上升2.6%,每個標準箱之整體平均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25.8%。 截至2024年第4季度之總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55.0%,達25.14億美元。總載貨量1985,990TEU上升6.1%,運載力上升4.2%。整體運載率較2023年同期上升1.5%,每個標準箱之整體平均收入較去年第4季度增加46.2%。

Read More

昇恆昌國門第一線江爺爺寒冬送暖傳遞愛與關懷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昇恆昌農曆年前寒冬送暖,該公司董事長江松樺帶頭做公益,上週日前往桃園市三間社會關懷機構一起包水餃、搓湯圓進行團康遊戲。(見圖,昇恆昌提供) 江松樺指出,昇恆昌落實社會責任文化,以「公共服務為導向,利益大眾為宗旨」的「利他」精神,藉由服務傳遞愛與關懷,是昇恆昌每天都在做的事。 昇恆昌自2011年起便長期關懷「桃園少年之家」,該機構照顧由社會局轉介、法院裁定的問題少年與少女,志工們帶領他們戶外爬山、體驗漆彈,並利用公司舉辦的活動邀請由桃園少年之家成立的「大改樂團」進行演出,上週日志工們與院生們一起包水餃、搓湯圓進行團康遊戲,「江爺爺」江松樺也加入一同帶給青少年們溫暖。 江松樺強調,昇恆昌長期在國門第一線服務,不僅為了賺錢、做生意,更重要的是服務旅客、提升國門機場的服務品質,昇恆昌以專業服務的精神落實「利他」理念,讓大家都能因昇恆昌的服務熱忱感動,更以「利他」理念,透過各種公益活動傳遞關懷與正能量,讓各界感受來自昇恆昌的熱忱與善意;公益活動不僅讓昇恆昌的員工體會到助人的快樂,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企業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應該在社會層面上做出積極貢獻,昇恆昌將秉持「利他」精神,持續支持並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幫助別人,也等於是幫助自己」。

Read More

2024年最繁忙空運航線香港-臺北居榜首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據航空分析機構 OAG 發佈去(2024)年最繁忙空運航線報告,其中香港-臺北航線位居榜首。 報告指出,香港-臺北航線係由 2023 年的第三名上升,原排名第一的吉隆玻-新加坡樟宜航線跌至第四。2024年香港-臺北航線的座位總數為680萬個,比前(2023)年度增加48%,但仍比2019年疫情前下滑15%。 開羅-吉達機場以 550 萬個座位位居第二,首爾仁川 - 東京成田機場以 540 萬個座位位居第三。十大最繁忙的空運航線中有七條位於亞太地區,其中紐約甘迺迪-希思羅機場是往返歐洲的最高航線,排名第十,座位數略高於 400 萬。 國內航線方面,濟州空運-首爾金浦以1420萬座位再次位居榜首,其次是札幌新千歲-東京羽田(1190萬)和福岡-東京羽田(1130萬)。 OAG 表,隨著亞太地區接近全面復甦,最繁忙的航線集中在香港、首爾、仁川和新加坡等主要樞紐,儘管隨著低成本航空的持續發展,這些航線的供應構成正在發生變化。

Read More

不良職場 員工憂鬱風險增3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職場霸凌會造成身心傷害,被霸凌者容易有較多負面情緒與想法,進而影響工作表現及日常生活。研究指出,在不重視員工心理健康的公司工作的全職員工,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了3倍。 2021年6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由南澳大學的心理社會安全氣候觀測平台主導,研究對象為1084名全職的澳洲人,來自廣泛的職業和行業,61%為男性,平均年齡47歲。 結果發現,雖然長時間工作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危險因素,但不良的管理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另外雖然熱情和忠誠的員工受到重視,但長時間工作可能會導致憂鬱。若工作場所很少關注男性心理健康,他們也更有可能變得憂鬱。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杜家興表示,遇到霸凌時可能會不知所措,可透過些方法來應對,有效地尋求幫助及改善自己的處境。 首先,可先釐清自己遭受哪些霸凌行為;其次,立刻向值得信任的人傾訴,獲得支持以及建議;接著,詳細記錄下每次霸凌發生的狀況;最後,則是了解相關資源,如職場內部的申訴管道、人資部門或尋找外部專業機構(心理諮詢或法律援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霸凌行為跟霸凌者本身的個性、不尊重的態度有很直接的關係,如在職場上發生往往來自上對下關係,企業組織應預防這個行為,像是列入工作準則,對員工多點包容,允許可能犯錯,避免指責文化,多聆聽員工不同的聲音,甚至設立申訴專線提供舉報等。 葉雅馨提醒,職場霸凌不僅造成員工身心不適,還會影響工作的成本或效益,被霸凌者的一些行為表現,像是缺勤、投入度低、壓力休假、生產力低或工作達成率低等,應適時給予協助。建議企業主在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時,將員工的心理健康視為首要任務,創造一個正向與友善的工作環境。

Read More

手麻無力 當心頸椎間盤病變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表示,手麻無力可能由腦部、頸椎或周邊神經引起。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50歲的王先生雙手麻、無力長達兩個月,近1個月症狀加劇,就醫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醫師表示,患者是脊髓受壓迫導致的神經傳導異常,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神經壞死及永久性傷害。經過椎間盤切除和融合手術,王先生症狀大幅改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指出,手麻無力的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跟腦部、頸椎或周邊神經的問題有關。若是腦部問題,常伴隨單側麻木;頸椎的問題則可能影響四肢的感覺和力量;周邊神經最常見的是手腕隧道症候群,特徵是多發於深夜或特定動作時,侷限於手指麻木。 王先生檢查結果顯示,雙手麻無力,雙腳的肌肉張力和反射異常,顯示脊髓已受到明顯壓迫。頸椎核磁共振影像明顯看出頸椎第5節有脊髓病變,第4~6節椎間盤突出,需進行減壓手術。李漢忠形容,「脊髓病變就像車禍塞車一樣,神經訊號無法傳遞,必須及早解除壓迫以避免更嚴重的損傷。」 李漢忠說明,輕症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藥物及姿勢矯正改善,若出現脊髓病變,通常建議實施椎間盤切除手術,置換成人工椎間盤或放入支架做融合手術。王先生手術後症狀明顯改善,仍需定期復健及追蹤。 許多患者在出現手麻、無力等症狀時,往往會忽略其嚴重性,導致病情惡化。他提醒大眾,手腳麻木或無力的情況,應儘早就醫,及時檢查和治療。寒冷天氣中,末梢血管容易收縮,若不注意保暖,可能會加重症狀。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切與這一切

來去之際 文/秀實 圖/盧博瑛 普遍認為詩歌具有「療癒」的效果。以詩歌能宣洩感情、其音樂性可撫平人心之故。然對畢生創作者而言,詩歌的效用應更接近於「抵抗」而非「療癒」。前者不懼憚傷痕的出現,只因生命之本質確是如此;而後者則是尋求對傷痕的療癒。兩者大異其趣。 詩是一種「防衛術」,不會主動出手。然生命總會暴露出它偽善與醜惡的本質。故而詩的存在意義總是在抵抗一切,包括:現實、平庸、虛假、鄙俗、習以為常、存在、短暫、孤單、科學AI……因為抵抗,所以詩有它的姿態,不能卑恭屈膝,不能出賣靈魂。抵抗是詩存在的價值所在。人,或說生命的每一個體,自是創作的一切根源。與人的關係直接左右創作的取向,也是作品意義的形成。因為每個人與其直接相關(這一切)之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直接或間接的遇見(一切),都是集體所賦予你的定位。當中這種人倫、階級的教條與規則(包括潛規則)牢固不破,而龐大的集體與孤單的個體,其力量差異何其巨大(網絡時代尤其如此)!你能抵抗的,是你用詩歌語言來對個人生命重新作出述說,對「一切」的重新定義與排序,尋回自己存在的自身價值,讓「這一切」形成。這是抵抗詩學最重要的信仰。詩〈消失〉正是表達這個屬於我個人對生命的意志:    那個小城和那條河,如一幅畫圖  的佇立   一切與這一切,各歸屬於截然不  同的世界   如果妳也成了這一切,婕詩派的  所有述說將必成為經典   我的名字將在我消失後。窗外一  片秋空   回來了,如歎息般的微風夜雨,  如夢囈般的呼息聲   這些日子,我一直在路上。在路上是寫作中一個很理想的狀態。我想到歷史上許多被貶謫的詩人們,我和他們一樣,在不同的時空裏走在不同的路途上。如果科技能把這兩千多年詩人流放的足跡繪成一張路線圖,那將會是何等令人震撼的景況。西元805年(唐永貞元年)柳宗元被貶永州,去了鈷鉧潭與小石潭遊覽,西元2024年我重復了詩人當日的路線。西元776年(唐大歷十一年)劉長卿路過長沙賈誼宅,留下了「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的千古絕唱。西元2024年我也過賈誼宅,也有了「喜歡虛前席這般境況∕然入座的都非我所樂見的∕我安靜地叨陪末座∕不發一言,寧願隱匿於燈火闌珊地∕與一盞燈或一頭獸竊竊私語」的書寫紀錄。詩人們最好的作品都寫在路途的旅館中。其次因為空間的不停轉換,讓許多人與事產生了「美感」的距離。這是詩歌誕生的良好狀態,有的人稱之為「靈感」,其實這就是思想因為時空的變換而出現一種「脫軌」的現象。這裏特別解說一下「美感」:指的是「袒露」或「原始」的陌生經驗,並非美醜之涵意。在路上的寫作,本質上便是對生活的一種抵抗:抵抗時間表式的刻板生活。 《抵抗詩學》收錄自選詩作五十首,每首附以解讀文字。深宵時分,孤寂的小房間內亮起電腦熒屏,上下拉長版面邊界,盡量把文字維持在一頁之內,以便換成PDF檔,貼在臉書上。這樣行數較長,解讀的字數便偏少。然我常忠於書寫的自然本質,行於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因而跨版也是常有的。然解讀非對全詩的重複述說,而是就意義隱晦處點出要害,或在形式安排與字詞取捨上加以辯解。在述說的過程中,我發現「文字群落」並非靜態的,而是不歇地在動:蠕動、流淌、漩渦,或攻擊、拉扯、掩護,或收縮與拓張、發亮與黯淡……有不同的狀況。這便即詩歌語言的「有機」本質,在抵抗著某些隱蔽的存在,並同時歇力地向內去尋找真相。 從不以為寫詩是一件神聖的事,我不多想,只本著「老實敢寫」的態度來創作。此生,從童年讀唐詩開始,到大學選擇中文系至博士學歷,是詩歌選擇了我。所以我沒有時下詩人們這般自擡身價的想法:不屑去解讀自己的作品。好像解說自己的作品便即走下檯階,貶損了身價、褻瀆了詩歌。我以為,這些詩人只是對其自身創作的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如有誠懇的讀者或學生詢問,我是樂意把創作法說出來的。我可以坦誠地說,每一詩行與每一字詞,都是可以解釋的。本書以個人詩學理論的三大板塊——婕詩派、第三者、抵抗詩學——來剖析作品。題為「抵抗詩學」是舉一反三。 八月的高雄城,酷熱難擋。我常蟄伏於水丰尚的陋室裏,渾渾噩噩的度過白天。然後在天色黯黑時出動,騎共享單車穿越夜色。因為常感到與這個世俗的格格不入,故而時常把自己放逐。世道確實是愈來愈不好,只能關上城門,蝸居在詩歌的文字城堡裏,塗一點人間色彩,懸幾面風雨旗幡,告訴這個俗世,我仍為「這一切」在堅守著。

Read More

青少年染淋病 12年暴增7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青少年染淋病病例在過去12年暴增7倍,醫師警告,臨床發現有不少青少年害怕對父母坦白、不敢就醫,長期延誤之下,男性、女性都可能破壞生殖能力,出現不孕症嚴重後遺症。 國教盟13日引用疾管署數據表示,青少年淋病病例光2023年每10萬人就有50.34人染病,過去12年更暴增7倍,呼籲衛福部,擬定青少年性病防治計畫,並提升性病篩檢與治療的資源投入,推動性病防治宣導也應多樣化,加強防治。 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持續與教育部合作,強化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病防治及安全性行為教育宣導,並請教育部強化辦理校園性教育及性傳染病防治宣導,提升青少年自我保護知能,深化疾病預防及防護方法,降低淋病感染風險,維護自身健康。 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逸修指出,推測主要是跟青少年對於性病傳染的觀念不是非常在意,或是學校的健康教育沒有做到非常完整,加上網際網路發達,通訊軟體非常方便,種種原因造成青少年淋病盛行率增加狀況。 黃逸修說明,淋病是經由性行為傳染,不論男性、女性,都可能感染。一般來說,男性在潛伏期2到3天後就會發現尿道分泌物變多,頂多拖1到2週就會就醫;由於女性不見得有明顯症狀,若又沒有警覺性,恐得病也不自知。 若得淋病而不自知,長期不治療,黃逸修指出,可能在男性身上造成尿道狹窄,甚至可能造成副睪發炎;女生若遭感染,診斷又更困難,且後遺症恐造成輸卵管、卵巢、骨盆腔發炎,尤其青少年若不願意跟父母說、拖延就醫,不論男女,都可能造成不孕後果。 防治淋病,黃逸修指出,最重要的是教導青少年事性行為要戴保險套,採用安全措施,並盡量不要有太複雜的性行為對象;此外也可以考慮定期接受性病篩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