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航空達拉斯航線開航 北美擴增至九大客運航點

長榮航空桃園-達拉斯航線盛大開航,由長榮航空林寶水董事長(右六)、孫嘉明總經理(右三)、廖至維首席副總經理(左二)、陳耀銘發言人(右二)邀請外交部林佳龍部長(左五)、交通部林國顯常務次長(右五)、民航局何淑萍局長(左四)、桃園機場公司楊偉甫董事長(右四)、交通部航政司韓振華司長(左三)共同進行啟動儀式,開啟長榮航空北美航網佈局的全新篇章。(長榮航空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航空睽違9年再度開闢北美新航點首航桃園-達拉斯航線,由長榮航空林寶水董事長、孫嘉明總經理邀請外交部林佳龍部長、交通部林國顯常務次長、民航局何淑萍局長、桃園機場公司楊偉甫董事長以及交通部航政司韓振華司長共同主持首航儀式,在現場200多位搭乘首航班旅客的見證下,長榮航空正式成為亞洲唯一同時經營德州休士頓及達拉斯兩大航點的航空公司,也迎來長榮航空北美航網佈局的全新篇章。 隨著達拉斯開航,長榮航空直飛北美擴增為9大客運航點,包含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紐約、休士頓、芝加哥、溫哥華、多倫多以及達拉斯,從東岸到西岸,透過多樣化的航線選擇及綿密的航班服務,延伸至美加百餘個內陸城巿,除了滿足不同客群需求,也讓旅客安排行程更加便利靈活。 長榮航空林寶水董事長表示:「長榮航空自1998年即開始經營達拉斯貨運航線迄今近30年,隨著達拉斯的經濟與人口快速增長,吸引多家企業進駐,這也成為決定開闢客運直飛航線的契機,桃園-達拉斯航線初期每週飛航3班,將於11月18日起增為每週5班,自12月15日起升級為每日飛航,屆時每週飛往北美的航班將達94班,是台灣飛航北美航班最密集的航空公司,旅客可利用擁有全球第三大客運旅運量的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轉機前往美國國內及中南美洲各大城市,當然,未來也希望有更多的旅客透過達拉斯航線前來台灣轉往亞洲各大城市,藉以強化台灣轉運樞紐的核心地位。」 外交部林佳龍部長表示:「恭喜長榮航空開航德州達拉斯航線,此次開航將為台美雙邊交流帶來更多助益,期待台灣的產業未來可以結合德州在科技、人才與資金上的優勢,加速台美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相互投資以及群聚發展,在長榮航空啟航達拉斯的助攻下,提升雙方人流、物流與金流效率,為旅客與投資客創造更好的價值。」 交通部林國顯常務次長表示:「長榮航空睽違9年開通第九個北美航點-達拉斯,消息一出便受到旅客和業界的高度期待,長榮航空也多次榮獲各大國際獎項,於今年榮獲AirlineRatings.com全球前25大(Top-25)最安全航空公司第7名,也連續十年獲得航空界奧斯卡SKYTRAX五星級航空公司肯定,隨著新航線的開通,期望美國南部或是南美洲的旅客,能經由桃園機場轉機至東北亞或東南亞,從而促進桃園機場的發展與運作。」 為歡慶桃園-達拉斯航線首航,長榮航空特別將登機門打造成具有德州特色的鄉村風格酒吧,讓旅客在啟程前就感受到達拉斯的獨特魅力,除了設置達拉斯酒吧拍照區,讓旅客置身其中拍照打卡拿好禮,也將酒吧中著名的小遊戲搬進登機門,包含「飛鏢挑戰」及「一飛直達-達拉斯推球」遊戲,只要完成挑戰就可以將限量好禮帶回家。此外,旅客只要身著牛仔服飾或攜帶牛仔配件,都可以獲得長榮航空限定的LOGO商品,同時長榮航空也特別準備首航限定好禮「Dallas丹寧棒球帽」送給每位搭乘首航班的幸運旅客,為達拉斯旅程增添更多驚喜。 桃園-達拉斯航線以全新三艙等的波音787-9機型執飛,配有全新第四代豪華經濟艙,為旅客帶來多元選擇與更舒適的飛行體驗,此外,長榮航空與法日潮流品牌Maison Kitsune的跨界合作也在首航班上搶先登場,此次聯名合作推出全套過夜包、睡衣與拖鞋,展現時尚品味與功能性兼具,還新增可作為個人時尚配件的背帶設計,讓旅客延續旅程的愉悅體驗。 長榮航空特別為達拉斯開航規劃精彩行程,其中【玩美加族】推出「德州豪情8日深度遊」團體行程,帶領旅客走訪「達拉斯+休士頓」雙城之旅,深度飽覽西部風情與探索航太科技,全程只要69,900元起。長榮航空自由行品牌【長榮大旅行家】也針對喜好自由行的旅客,提供機加酒的產品服務,無論是赴美商務考察、探訪親友或私人旅遊,讓您有更彈性的時間安排。 達拉斯作為美國德州的經濟與商業重心,不僅擁有強勁的經濟發展,更以其多元的文化與歷史吸引全球旅客,知名景點包含第六樓博物館、重逢塔及拓荒者廣場等,吸引旅客前來觀光旅遊,此外達拉斯更吸引多家台灣知名企業進駐,在當地進行業務拓展,項目涵蓋製造、科技、汽車等,達拉斯開航後,將可有效促進台美之間的商業交流與合作。

Read More

東益報關及東聯國際實業聯合召開AEO優質企業啟始會議

(臺中關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東益報關股份有限公司及東聯國際實業有限公司召開「安全認證優質企業(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AEO)啟始會議」,由執行長林慶全主持,邀請商業夥伴與會並宣誓導入AEO認證的決心,臺中關受邀由副關務長賴俊男率隊與會,除見證兩家公司充分的準備及信心,亦預祝順利通過認證。 東益報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6年,總部設於彰化,並於臺中港、基隆港及高雄港三大國際港設立公司,秉持「用心、專業、效率」的服務宗旨以及豐富的專業報關經驗,建立全面電腦化的作業系統,提升與海關及客戶的整合效率。東聯國際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為東益集團轄下,負責檢驗代辦與合規支援,確保客戶商品符合法規,以及秉持誠信經營理念提供客戶專業服務。希望藉由取得AEO認證,使供應鏈間貨物移動安全更有保障,並提高貨物通關速度,提升企業集團競爭力。 賴副關務長表示,報關業者是海關在安全供應鏈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也是在風險管控網絡中,最能發現危險因子,直接反應的第一道防線,應肩負作為供應鏈觸角的責任,業者導入AEO制度可全面檢視公司作業程序及風險預防對策,使各項安全機制更臻完備,通過認證之報關業者,可享有降低抽驗比率優惠,有助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AEO業者除享有國內各項通關便捷效益,亦享有與我國簽署相互承認協議(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 MRA)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及印度)之通關優惠,無論國內外,皆顯著提升業者通關效率與通關便捷。臺中關設有AEO聯絡單一窗口,歡迎來電洽詢,聯絡電話(04)26565101轉分機362 陳執環稽核。

Read More

麥司克推涉50家船東200艘定期租船的改造計畫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麥司克宣佈涉及50家船東、200艘定期租船的改造計畫,目標是通過提升船舶燃油效率和載貨能力,降低單櫃成本,俾達成營運成本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步下降。 據瞭解,鑒於此一船舶改造專案規模龐大,改造物件涵蓋不同尺寸和配置的船舶,因此改造方案也呈現多元化特徵。在約200艘接受改造的船舶中,最典型的配置升級包括更換螺旋槳和球鼻艏改造。麥司克租船及新造船業務負責人Anda Cristescu說,這些船舶大多設計建造於貨櫃船普遍高速航行的時代,為降低燃油消耗,多年來該公司持續調整船舶航行計畫,但那些專為高速航行而設計的螺旋槳和船體結構,依然被保留了下來,更換這些老舊配件在提升船舶能效方面擁有潛力。 此外,其他改造措施還包括:升高駕駛室以改善視線並增加載貨量,輔助發動機廢熱回收系統改造,加高綁紮橋,升級綁紮系統與電腦控制系統等。 麥司克及其定期租船合作夥伴,已與50家船東合作,完成超過1500個具體改造項目,另有1000個項目正在實施中,所有改造專案計畫於2027年前全面竣工,所有投資成本由馬士基和船東共同承擔。麥司克資產策略與策略合作夥伴關係負責人Ahmed Hassan表示,中長期租賃船隊,在整體營運及燃油消耗量中佔有較大比重,通過與合作夥伴的緊密協作致力於實施減少排放、提升船隊綜合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該公司進一步提到,對現有船隊能效升級的投資,是短期內顯著減排的有力工具,將為麥司克達成2030年減排目標帶來實質性進展。同時這一模式對各方都是有利的:對麥司克而言,既能減少排放量又能降低燃油成本,船東則能獲得現代化船舶所帶來的長期收益。

Read More

流感16死 5歲童併腦炎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7日公布上週新增16例流感死亡個案,其中年紀最小僅5歲,發病10天就過世;另1名40多歲女性則因本身潛在肝臟疾病,導致病程發展迅速,染疫約2週過世。 國內公費流感、COVID-19疫苗雙手臂「左流右新」接種1日展開,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7日在例行疫報中表示,截至10月6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106.8萬人次,是去年同期2倍;COVID-19疫苗接種數則約29.5萬人次。 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第40週(9月28日至10月4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5萬251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3.5%,近期呈上升趨勢,且處流感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 針對目前流感疫情,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上週(9/30-10/6)新增16例死亡個案,其中年紀最小的是1名南部5歲女童,沒有潛在病史,也未接種過流感疫苗,9月中旬因咳嗽、發燒等症狀到診所就醫,診斷為A型流感。 林詠青說明,女童就醫當天出現持續高燒、意識不清、抽搐,前往急診就醫後併發腦炎情況,收至加護病房後,給予流感抗病毒藥物。但住院期間,透過腦部檢查,發現個案嚴重腦水腫,9月底仍不幸過世,主因為流感重症併發腦炎。 另,1名中部40多歲女性死亡個案為例,本身有潛在肝臟病史,去年沒有接種流感疫苗,9月中旬因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住院,期間出現意識障礙,胸部X光顯示肺水腫,PCR確診A型流感,迅速轉入加護病房救治,但因潛在疾病關係,病程變化快速,9月底不幸過世,距離發病2個多星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綠眼睛

文‧攝影/Sika  楓香公園裡有幾隻野貓,詩一樣浪漫,遊蕩。 我去公園拍楓香時,三不五時就會遇上其中一隻,牠綠眼,我總會隨手為牠留下幾張照片。 牠總有點戒心的離我幾步遠的距離,有時就懶洋洋半躺在遠遠厚厚的楓香落葉中,舒服得像找到一張彈性十足的大床一樣,有時三步併兩步,兩三下就上了公園活動中心的屋頂,瞇起眼像嘲笑我的行動笨拙一樣。 那天早晨,又在公園遇上牠,牠似乎剛享用完早點,閒散的想躲藏在樹叢裡睡個回籠覺,一見到我近距離不期出現在牠面前,就用一雙如綠葉顏色一樣的綠色大眼睛不停地盯著我:「你念過『天涼好個秋,又到一年賴床時』的詩句嗎?」詩?我一直覺得有些貓本身就像詩一樣的神秘。 這讓我也不禁想起標準貓奴的北宋詩人陸游,陸游老先生因為有鼠輩經常在他書房啃咬他的書籍,那簡直是「檢校案上書,狼藉鼠囓跡」,所以在痛心疾首之餘,他決定養貓,後來甚至寫了十二首《詠貓詩》,如《嘲畜貓》、《贈貓一二》、《得貓於近村以雪兒名之戲為作詩》、《贈粉鼻》、《鼠屢敗吾書偶得狸奴捕殺無虛日群鼠幾空為賦》等等,幾乎把他的愛貓捧上天了,但也讓世人一窺陸游老先生的赤子之心,和他的精采貓詩。 文人雅士愛貓如癡到如此地步,陸游老先生堪稱一絕。遺憾的是,陸游老先生並沒寫出詩的貓的詩句。 但這隻綠眼睛,本身就是一首詩,一首流浪的詩,詩的美感,藏在牠的身段中;詩的浪漫,藏在牠汙黑毛色裡;詩的情感,藏在牠捲起卻有點緊張的尾巴上;詩的律動,藏在牠隨時啟動的肢體間;詩的意象,藏在牠柔美弧度的背脊內;詩的精靈,藏在牠的眼神底…… 好像,牠那迷人綠眼睛有詩的魔力一樣,我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快速按下快門,以免被牠看穿我沒有詩意的庸俗。

Read More

陽明交大發表神經元放電定位成像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陳摘文(右)與林貝容副教授。(陽明交大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7日發布訊息,已成功開發出一項突破性的活體成像技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掌管空間認知與記憶形成的關鍵細胞,為揭開大腦運作之謎邁出關鍵一步。 本次研究由台灣本土團隊主導、帶領跨國合作,成功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充分展現多年來的研究累積與深耕成果。 重建的神經活動地圖。黃色與藍色分別代表興奮性神經元與沉默神經元。(陽明交大提供)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指出,我們的感覺、思考與記憶,都來自神經細胞間高速傳遞的電訊號。但這些訊號多發生在深層腦部,且轉瞬即逝,要即時觀察細節非常困難。傳統光學成像受限於光線散射,影像常是一團模糊的光暈,難以分辨神經細胞活動全貌。 團隊成員陳摘文與林貝容兩名副教授,利用電壓敏感的螢光分子來追蹤神經細胞膜電位的微小變化。他們發現,雖然神經訊號在空間上會彼此重疊,但在每一個時間點其實只有少數神經元正在放電。團隊巧妙地將這些稀疏的電訊閃光視為定位線索,就像天文學家追蹤星空閃爍般。 研究團隊利用這項名為「活動定位成像」的技術,觀察了活體老鼠中的海馬迴神經元,準確鎖定每一次神經元放電的座標,累積數萬筆資料後,建構出一幅高解析度的神經活動地圖。陳摘文形容:「這項工作就像在浩瀚銀河中,找到一顆顆閃亮的恆星。」 早在去年,研究團隊就利用類似技術,首次觀察到神經細胞之間有類似朋友揪團組隊的現象:某些抑制性神經元會偏好與特定細胞群體一同活化放電,顯示神經網路中存在類似社群的結構。 林貝容表示,這次的突破,讓我們首次能分辨體積更小、排列更緊密的興奮性神經元,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掌管空間認知與記憶形成的關鍵細胞。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表示,儘管目前的技術仍無法偵測不主動放電的「沉默神經元」,但關鍵的突破仍為神經影像的研究開啟了嶄新的方向。

Read More

宮廟女會計 數鈔數到媽媽手

醫師張欽凱在門診實施體外震波治療。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歲許女士在宮廟擔任會計超過30年,數鈔票是日常工作。幾年前,雙手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過個春節就因「媽媽手」導致手指與手腕疼痛就醫。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考量病人無法暫停工作,採用體外震波治療優先處理疼痛,一段療程後逐漸好轉。 許女士說,春節期間宮廟香客雲集、善款踴躍,點鈔工作量暴增;最忙碌的時候點鈔機故障,雙手一張張數錢,手腕與大拇指疼痛感愈來愈明顯,服用止痛藥硬撐沒有緩解,反而愈發劇烈。 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檢查,許女士雙手大拇指肌腱明顯發炎,診斷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俗稱媽媽手,其他手指關節也有發炎情況。手指與手腕已過度使用,必須讓雙手充分休息,免得病情反覆發作。 張欽凱指出,「媽媽手」不只出現在家庭主婦,美容美髮業、手搖飲店員、廚師,以及需要反覆運用手部力量的運動員,都是高風險族群。一般來說,初期病人透過冰敷、適度休息,多能逐漸復原,但若疼痛持續不退就需進一步治療。許女士工作責任感強,短時間內無法停工,張醫師評估後,建議採用體外震波治療(俗稱骨震波),處理疼痛問題再配合生活調整。 體外震波治療原理是以低能量作用於患部,透過干擾神經傳導及促進身體釋放鎮痛物質,減輕慢性疼痛。震波能量可分解肌腱內鈣化物,促進微血管生成、改善血液循環,幫助軟組織修復與再生。體外震波治療常用於足底筋膜炎、網球肘、五十肩等肌筋膜疼痛,及鈣化性或慢性肌腱炎。不過,急性發炎或感染、凝血功能異常、孕婦和青少年靠近生長板部位,則不適合。 許女士在外地工作還得兼顧家庭,間隔4週才回診繼續治療。療程進行到第6次時,疼痛已明顯減輕。 張欽凱指出,體外震波仍屬自費項目,通常3-5天治療一次,療程次數依患部狀況而定。治療後可能出現輕微紅腫,冰敷即可。許多病人治療後能立即感受疼痛緩解,療程結束後,組織還會在數週內持續修復。即使症狀改善不代表完全痊癒,仍須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或長時間重複使用同一肌肉與關節,避免復發。適度休息、工作時分段活動手部,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編輯」父親

■陳瑋佳 我初寫作時,每每草就一篇便急急地發給報社。然而投出去的稿子均是石沉大海,偶有回音,也不過是一封退稿信。 父親看我如此,只是勸我再改一改:「文章如米,須得在臼中多舂幾遍,方能去其糠秕,留其精華。」我不以為然,覺得他是老思想。「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寫作講究的就是個快字——靈感來了要立刻抓住,何必如此斤斤計較於一字一句?」我依舊我行我素,寫完就投。結果依舊是像往深井裡扔石子,連個回聲都聽不見。 有一回,我收到一封編輯老師的親筆回信,「感謝積極來稿,值得鼓勵,但文章須再細細打磨。」簡簡單單的「須再細細打磨」六個字讓我幡然醒悟,我突然想起父親說的類似的話:「好文章是磨出來的,就像玉石需要千萬次的打磨才能顯出溫潤的光澤。」 那天晚飯後,我主動敲響了父親書房的門。他正戴著老花鏡在燈下讀報,見我進來,有些驚訝地摘下眼鏡。「爸,」我深吸一口氣,「能教教我怎麼打磨文章嗎?就像……就像打磨玉石一樣。」 從此,我每成一稿必先呈於父親案頭。他戴著老花鏡,就著臺燈昏黃的光,一行一行地看,時而點頭,時而搖頭。他的紅筆在紙上行走,宛如一位老農在自家的田壟間巡視,見到雜草便拔,見到歪苗便扶。我看他時而刪去我自以為得意的句子,時而在我忽略處添上幾筆,竟使全文為之改觀。他的批改也極為嚴苛,一個不恰當的形容詞,一處多餘的語氣詞,都逃不過他的紅筆。「這裡真是你想說的嗎?」「這個比喻你自己信嗎?」我漸漸明白,寫作原來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一種誠實的勞動,是對自己內心的不斷追問和確認。 有一回,我寫了一篇關於家鄉的文字,自謂情感充沛,文采斐然。父親看後,卻將其中大半刪去,只留下一句。我不服,辯解說那是我費了許多心思寫的。「寫文章不是繡花,不是堆砌辭藻。要寫就寫你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東西。」父親說,「改文章,就是在一點點修正如何看這個世界。」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父親的幫助下,我的寫作水準逐漸提高,發表的文章也越來越多。但我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父親的付出:他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寫好文章,更教會了我做事要沉穩、要用心,不能急於求成。 如今,我依然保持著請父親審閱稿件的習慣,並在寫稿時,心裡默默想著父親的教誨,反覆斟酌文字。父親給我的,遠不止是文字上的修改,他教我懂得了如何尊重寫作,尊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就像農人尊重每一粒種子、每一棵苗。在我未來的寫作的道路上,父親將永遠是我最溫暖的第一任「編輯」。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我,詩心

文/簡政珍 攝影/羅文華 一、詩人從罔無的邊緣中拉住自我 創作充滿喜悅和潛在的危機感。一首詩使自己從存有罔無的邊緣中拉住自我,但任何一位詩人寫完一首詩後,都沒把握何時才能再寫一首詩。 若是不能再寫詩,何以叫做詩人?因此,詩人寫詩,即使是寫「他」,也是在書寫自己的存有。   二、詩心,可能與生俱來 詩心,可能與生俱來。 一個四歲兒童從陽台走到室內,跟媽媽說他雙手捧的是陽光。另一個三歲兒童吃魚時說:「我們喝一點水讓魚在肚子裡游泳好不好?」 但這些富於詩心的語言可能在僵化的語文教育下被摧毀殆盡。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日謠曲

■汪翔 夏天的山被一片綠色籠罩,蟬在高高的樹梢,不停鼓動著雙翅,帶著夏日的激情,隨著夏日的音符,鳴奏著夏日的變奏曲。滋滋嘶嘶,滋滋嘶嘶,胡滴喲,胡滴喲,長短交錯,高低韻致,清脆悅耳的鳴聲,如一曲美妙純淨的天籟,這是夏日的謠曲。 蟬聲初起時,只聽到三兩聲低吟,舒緩,婉約,似乎飽含深情。漸漸地,低吟變高吭,曲調變得歡快昂揚,數蟬鳴,百蟬和,一曲終,一曲起,低一陣陣,高一陣陣,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像是一支龐大的樂隊的演奏,無須指揮,歌聲卻渾然一體,如行雲流水,既渾厚又圓潤,既激昂又柔和。聽到深處,只覺蟬的鳴聲,如波浪起伏湧動,一波一波地向前推進。用心細聽,就會發現蟬的鳴聲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蟬聲都有兩個音部,前者低,嗡嗡然,頗像薩克斯管奏出的布魯斯曲調,喑啞哽咽;後者高,錚錚然,像鋼琴的強音,更像一支老竹管被敲擊的圓潤的梆梆聲,宏大而高亢。個性是每一隻蟬都有獨有的音質,它們是夏之精靈,是天生的歌唱家,它們盡情展示歌喉,蟬聲明澈,金聲玉振,有的渾厚低迴,莊嚴地把音律拉向神秘的幽遠處;有的尖細短促,脆甜而雅致,跳出幾個歡快的音符,使蟬曲在山谷中出現幾個短波,又倏然消逝,如水滴清露,融入滿山蒼翠中;有的流暢明快,如潺潺流水,歡樂地洋溢在樹冠綠蔭之間;有的聲聲纏綿,字字肺腑,句句鏗鏘,盤旋在山林上空;有的陣陣如雨,又似陣陣清風,送人一份清涼透爽、溫潤熨帖的快意;有的如烈馬嘶鳴,汪洋恣肆,一發不可收拾;有的雄渾激昂,氣勢磅礡地在樹林中迴響。整個山林形成知了大合奏,每一個音符都是那麼和諧、協調,升起或回落,它們似乎都熟悉著每一個韻律。此時,蟬聲成了大自然的合唱團,吟誦著一首絕句,這絕句不在唐詩選不在宋詩集,不是李白的也不是王維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它們對夏天有共同的情感,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 靜謐的深山,斑斑駁駁的陽光從枝杈的罅隙間落下來,落進眼眸,落在地上。蟬聲響起,總是一句三疊,像那傾吐不盡的纏綿,又總是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而止,像一篇錦繡文章猛然煞尾,散落一地的鏗鏘字句,餘韻悠悠。聆聽蟬鳴,你會感到這綿延不絕的山內在的力量和靈性,你會陡然覺得如置身於另一個靜美國度,又似乎身生雙翅,飄向茫茫蒼穹,在宇宙萬象中遨遊。你會感慨於生命的如此強悍和旺盛,它們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個頭,柔軟的身體,透明的羽衣如玉衣般朦朧,飄逸,帶著靈性,那軀體,不知潛藏了多少的能量和對生活的渴望,在它們穿透耳膜的單一音色裡包含著對生活,對生命多麼大的熱情和禮讚!蟬鳴如歌,唱響生命的華章,用自己特有的行為藝術頌揚生命、呼喚愛情,就像風兒一樣把夏天填得滿滿當當。在雄蟬眼裡,雌蟬就是自己終生的幸福,在雌蟬心中,雄蟬就是自己一生的等候,它們不知疲倦的為心上人歌唱,為愛情歌唱。 童年的夏天,在村巷,有蟬鳴,有樹蔭的地方,就一定有說不完的話,聊不透的玄機。父老鄉親聊天的時候,蟬聲也是此起彼伏地嘹亮著,似乎蟬的心事因人而起,人的談話因蟬而興,只是蟬在高處,人在低處,蟬聲傳出了村巷,而人們的故事只留給了村巷和村巷不疾不徐的風。我家門前是兩棵梧桐,非常粗壯,樹冠很大,一到夏天,樹上就落滿了蟬。那時聽大人在樹下乘涼,嘮嗑,講故事,蟬聲響起,小巷幽深,那蟬聲蜿蜒而出,如溪水潺潺,正順著青石板潺湲流淌而出。後來離開家鄉,在外面工作,一直忘不了那梧桐,那深巷,那蟬聲。梧桐,深巷,蟬聲,三個意象,詩意飽滿,成為我的思鄉符號。 蟬高踞樹梢,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蟬亦是禪。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都以蟬為題,借物言志。駱賓王有「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磨難,李商隱有「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淒婉,王籍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悠遠,李百藥有「清心自飲露,哀響乍秋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翁葉中」的高潔,虞世南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冷,孟浩然有「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的悲涼,戴叔倫有「飲露身何在?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蝗螂」的彷徨,白居易有「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的鄉愁。 張潮《幽夢影》:「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此生耳。」的確,夏聽蟬聲,乃人生快事之一。那蟬聲,是夏日的謠曲,是生命的禮讚,是我熟悉的鄉音。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