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國安高層加碼吹下去?不怕牛皮吹爆嗎?

張競 不要以為90艘或是共軍艦艇在海上活動算是多…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4/12/fp_20241119_admiral_paparo_indopacom_transcript.pdf 11月19日美軍印太指揮官帕帕羅上將(Adm. Samuel Papago)在華府布魯京斯研究所座談時,曾經提出過更高的數字⋯⋯And this included, on one particular day, 152 vessels at sea, including three-quarters of the amphibious force, 200 combat shapes in the water. I’d see 43 amphibious - 43 brigades, including beaching obstacles,… 國安高層不斷在共軍機艦數目上加碼,又宣稱數量是從1996年導彈危機以來最多狀況;但若要寫故事編劇本也要好好調查一下再下筆,11月19日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上將在華府布魯京斯早就提過共軍活動數量驚人,同一日之內,光是艦艇就有152艘,帕帕羅雖未明說,但戰機數量恐怕更多,執政高層與國安團隊,能否加碼超過帕帕羅上將所曾宣布數量,恐怕拚老命吹下去也沒機會吧?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依據憲法兩岸和平論述,是一國兩制?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發表「兩岸和平倡議共同宣言」,主張「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本報資料照)   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近年積極推進兩岸和平,十一月登陸會見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時,還特地提及台海和平的重要性,強調雙方應拋開不必要的成見,暫時擱置無解爭議,共創兩岸和平新局。日前,他籌設的「中道和平聯盟智庫」發表「兩岸和平倡議共同宣言」,主張「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還說「分治而不分立是兩岸現階段化解對立、打開僵局,創造和平契機的最務實作法」。 王金平表示,兩岸不否定歷史情感,尊重分治的事實,再錯綜複雜的問題只要排除意識形態干擾,回歸理性,追根溯源,回到最根本的歷史事實,都可找到合理可行的解決之道。他澄清,這項宣言絕非僅代表國民黨本土派,他界定的是國內全體人民和兩岸所有人民;至於中共能否接受,就看日後反應。他還特別點名蔡英文及賴清德都曾親身體驗且受益於兩岸交流的正面效益。 對此,朝野反應截然不同。國民黨相當肯定王金平為兩岸找解方的努力,認為他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內涵推進兩岸和解,「尋求互不否認治權、擱置主權爭議」的立場與國民黨的主張相一致。但綠營態度消極,陸委會說任何討論都「必須確保自由民主體制,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則說,將持續觀察王金平的談話用意,並表示要與對岸交流的善意沒有改變。 分析王金平的最新兩岸論述內涵就可知道,他是以中華民國憲法之兩岸定位為基礎,從「尊重歷史、理解現實」角度切入,既顧及到台灣民眾堅持的民主政治體制,也呼應中共長期以來一再提到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傳統,就是希望國民黨、民進黨及中共能放下仇恨,依循各自的憲法法理基礎,尋求能維持台海和平的最大共識。 有民進黨立委說王金平矮化國格,因為「該宣言的『主權同而不分』就是『一國兩制』、『一中原則』的概念」。這種說法不僅是錯誤解讀、甚至是汙衊。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之領土涵蓋台灣地區及大陸地區,唯當前的治權僅行使於台澎金馬,且絕非接受「一國兩制」。相對的,民進黨以自己的台獨主張扭曲憲法,反而是台海緊張對抗的原因之一;這也是為何王金平不提「九二共識」,畢竟「九二共識」早已遭綠營汙名化。 其次,王金平的兩岸宣言跨越黨派思維,希望能爭取更多基層選民的支持,其用意甚深,不僅有拋磚引玉、期望更多人共謀兩岸和平之道的積極作用,更等於以他國民黨本土派最資深大老的身分,洗刷國民黨遭綠營惡意抹紅的「舔共賣台」標籤,導正社會視聽,進而讓台灣的民主政治及政黨競爭回歸常軌。 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兩岸論述為基石,絕非自我矮化、更不是設限,而是強化自我防衛的法理基礎,更足以對抗中共無端對台動武的任何藉口。民進黨提不出符合憲法法理且能維護台海和平的論述,卻一味地抹紅其他政黨為兩岸和平找出路的理性主張,只是加深兩岸對抗,根本沒有盡力改善兩岸關係、化解彼此歧見的真心誠意。 當然,王金平這項宣言目前還是初步論述,還有待提出具體步驟及作法,但用心值得肯定與支持。為了台灣安全及台海和平,朝野應拋開成見,依循憲法共同商討符合國家利益、務實可行的兩岸路線,積極回擊中共統戰陰謀,才能創造台海和平,避免淪為大國競爭下的犧牲品。

Read More

〈社論〉川普的希望與不承諾,賴政府怎麼看?

川普自承與習近平「關係良好」、「一直在互相溝通」。(路透,資料照) 正當共軍在第一島鏈大舉部署之際,川普日前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訪,他除了表示在專訪三天前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之外,還表示希望大陸不會武力犯台,但也不會承諾保衛台灣。川普就任總統之後,台美陸戰略三角關係勢必重新洗牌,川普的政策更是關鍵因素,賴政府應正確解讀並妥適調整兩岸政策。 川普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與單邊主義色彩,基於「美國優先」,即便對盟友也不會「要糖就給糖吃」。最顯著的案例之一,他要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盟國的軍費支出補足到GDP的百分之二,因為「美國為防衛歐洲而付出,但貿易損失達數十億美元」,再加上他從敘利亞撤軍等令盟友震驚的決策,導致法國總統馬克宏以「腦死」形容北約。一言以蔽之,川普將強化美國的主控權,盟友對美國的信任感恐因此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川普也是重商主義者,基於「美國優先」不但與中國大陸大打貿易戰,即便對近鄰加拿大、墨西哥等美國重要貿易夥伴也不假辭色;川普說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生意,「還指望美國保護」,也是基於同樣的理路。簡言之,商人出身的川普有著「賠錢生意不願做」的邏輯,他也以此邏輯將國際關係和軍事等政策交互運用,經貿、外交、軍事都是他一盤棋上的棋子。 就近期局勢來看,川普在選舉時表示他當選後將立即結束俄烏戰爭,主因之一在於他希望「減少資源消耗」,畢竟到今年一月美國對烏克蘭的金錢與武器裝備承諾已達四百五十六億美元。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研判,川普可能翻轉美國長期以來地緣政治安全高於經濟利益的政策主軸;《華爾街日報》歸納幾位美國現任、前任國安官員的觀點,認為川普將展現美國軍事實力、嚇阻敵人、與盟友交易,都言簡意賅地勾勒出川普的政策取向。 從川普已任命的官員來看,包括國安顧問瓦爾茲、國務卿盧比歐、貿易代表葛里爾都是對外、對中國大陸的鷹派。但善於私人外交的川普,也任命與大陸關係密切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加入政府行列;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認為,與川普熟識的美國商人可能居間協助川普與大陸聯繫、安排對話。甚至,川普自承與習近平「關係良好」、「一直在互相溝通」;再者,盧比歐也主張要讓美國避免捲入戰爭。 質言之,川普的思維是經濟利益優先、避免軍事衝突。即使他曾說一旦大陸對台灣軍事封鎖,他將「對中國商品徵收足以癱瘓中國經濟的關稅」;如果大陸侵台,他將「轟炸北京」。但是,基於經濟利益,他並不想與大陸撕破臉。 另一方面,也是從經濟利益出發,川普不會坐視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急速成長,要求台灣增加包括軍購在內的對美採購、片面祭出制裁,都是川普的可能選項;基於避免大陸對外影響力擴大,損及「美國優先」,川普也不想看到兩岸發生戰爭,但他曾說「台灣遠在數千里外難以救援」,而且美國也不會改變長期的「一中政策」。 質言之,川普希望大陸不會武力犯台、不會承諾保台,反映他希望透過戰略模糊、交易與嚇阻並施,讓兩岸保持克制,讓美國經濟利益最大化,避免捲入戰爭。在此思維之下,川普不會想見到兩岸任何一方踩到他的紅線,倘若台灣一味「抗中」導致兩岸兵凶升級恐將適得其反。

Read More

<開講>空域保留區?雞同鴨講、不求甚解

張競 2024年12月8日1416上海飛航情報區發佈編號A4218/24「飛安通報」(NOTAM),劃設七處RESERVED AREA 【如附圖一】 ;中華民國國防部於次日民國113年12月9日1220發佈新聞稿https://www.mnd.gov.tw/Publish.aspx?p=83790&title=%E5%9C%8B%E9%98%B2%E6%B6%88%E6%81%AF&SelectStyle=%E6%96%B0%E8%81%9E%E7%A8%BF 內容如下:     國防部新聞稿 時間:113年12月9日1220時 國防部今(9)日表示,針對共軍宣布今日起至11日,於浙江及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國防部已於上午完成應變中心開設,並指導各級部隊嚴密監控敵情,保持高度戒備。 國防部說明,運用聯合情監偵手段,國軍同步掌握共軍東部戰區、北部戰區、南部戰區船艦編隊及海警船,分別進入台海週邊及西太平洋區域,執行遠海長航等活動,國軍協同海巡兵力綿密監控應處。 因應共軍相關行動,國防部同步啟動備戰操演,依敵情威脅狀況,結合天候等條件因素,於戰術位置實施演練。各外離島部隊提高警覺,針對中共海警等船艦活動,與海巡署密切合作、有效應對。 國防部強調,任何單方面非理性挑釁行動,都可能嚴重破壞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且為國際社會所不樂見。共軍近期以來於日、韓、菲律賓及我國周邊相關活動,已經為區域投入不安風險變數。對此國軍將秉持「不升高衝突、不引發爭端」原則,妥慎應對各種灰色地帶侵擾行動,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確保國家安全。【如附圖二】 後續中央社依據國防部新聞稿,在12月9日1617以「國軍主動披露共軍空域保留動態 學者:展現偵察嚇阻」為題,發佈新聞報導電稿;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12090208.aspx 中央社新聞報導電稿【如附圖三】 其中針對「空域保留區」提出說明如下: 針對「空域保留區」內涵,空域保留區(Reserved Area)與限制空域(Restricted Area)有細微區別,但常在航空和國防術語中混用。 空域保留區指特定空域範圍,預留給特定的航空活動用途。這些空域通常根據國家或國際航空管理機構的規定設立,並僅供特定的航空活動或運營使用,其他航空器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不得進入,與限制空域相比,保留區可能具有更靈活規範,且不一定涉高風險或危險活動,但依然需要經過批准才能進入。 針對空域保留區用途,可能包括軍事國防、商業與民用、特殊用途(例如氣象、科研)、緊急救援、航展或比賽。而空域保留區再分「永久保留區」、「臨時保留區」,進入得先事先申請、協調進入,例如SpaceX發射火箭時,便會劃設空域保留區,目的是確保安全,為航空管理的必要。【中央社「國軍主動批露共軍空域保留動態 學者:展現偵察嚇阻」為題新聞電稿,其中針對「空域保留區」提出說明內容如附圖四】 隨後國內媒體自由時報【如附圖五】、聯合報【如附圖六】以及中華電視台【如附圖七】亦在報導中繪製出前述所提七處「空域保留區」,但中華電視台報導附圖各「空域保留區」序號明顯與上海飛航情報區所發佈編號4218/24 飛安通報資訊不符。 但是信不信由您,在兩岸民航法規中,根本就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媒體報導不求甚解,跟著國防部新聞稿誤用「空域保留區」名辭胡亂跟進,簡直就是雞同鴨講。 依據中華民國《民用航空法》,根本就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90001 但在該法 第 4 條 空域之運用及管制區域、管制地帶、限航區、危險區與禁航區之劃定,由交通部會同國防部定之。 RESERVED AREA 應該就是「限航區」 再依據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同樣也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 http://www.caac.gov.cn/big5/www.caac.gov.cn/XXGK/XXGK/JGGLL/XGFG/201603/t20160304_29320.html 但在該法 第七十八條 民用航空器除按照國家規定經特別批准外,不得飛入禁區;除遵守規定的限制條件外,不得飛入限制區。 前款規定的禁區和限制區,依照國家規定劃定。 RESERVED AREA 應該就是「限制區」 再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同樣也沒有「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 http://www.caac.gov.cn/big5/www.caac.gov.cn/XXGK/XXGK/FLFG/201510/t20151029_2792.html 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 第十二條 空域的劃設應當考慮國家安全、飛行需要、飛行管制能力和通信、導航、雷達設施建設以及機場分佈、環境保護等因素。 空域通常劃分為機場飛行空域、航路、航線、空中禁區、空中限制區和空中危險區等。空域管理和飛行任務需要的,可以劃設空中走廊、空中放油區和臨時飛行空域。 以及從第十八條至第二十條 第十八條  位於航路、航線附近的軍事要地、兵器試驗場上空和航空兵部隊、飛行院校等航空單位的機場飛行空域,可以劃設空中限制區。根據需要還可以在其他地區上空劃設臨時空中限制區。在規定時限內,未經飛行管制部門許可的航空器,不得飛入空中限制區或者臨時空中限制區。 第十九條  位於機場、航路、航線附近的對空射擊場或者發射場等,根據其射向、射高、範圍,可以在上空劃設空中危險區或者臨時空中危險區。 在規定時限內,禁止無關航空器飛入空中危險區或者臨時空中危險區。 第二十條  空中禁區、空中限制區、空中危險區的劃設、變更或者撤消,應當根據需要公佈。 很明顯就可以看出RESERVED AREA 應該就是「空中限制區」 換言之,國防部新聞稿望文生義,胡亂將RESERVED AREA 翻譯出「空域保留區」這個名辭,但在兩岸相關民航法規,其中包括中華民國《民用航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卻僅有「限航區」、「限制區」或「空中限制區」用辭符合RESERVED AREA 定義。國防部發佈新稿不去對照兩岸民用航空法規,隨意胡亂翻譯,專業態度值得檢討。 此外這七處所謂「空域保留區」係由上海飛航區在2024年12月8日1416發佈編號A4218/24「飛安通報」(NOTAM)所劃設,並非由任何共軍單位所劃設,國防部新聞稿所稱:「共軍宣布今日起至11日,於浙江及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確實並不正確,在專業水準上令人遺憾。 至於中央社報導題目所稱「國軍主動披露共軍空域保留動態 學者:展現偵察嚇阻」,更是錯誤到讓人難以想像,上海飛航情報區在2024年12月8日1416發佈編號A4218/24「飛安通報」(NOTAM)公開劃設這七處RESERVED AREA ,本來就是通報各方,那有什麼「主動披露」可言?國防部搞到113年12月9日1220才發佈新聞稿,這七處RESERVED AREA早就在前一晚2200就生效,國防部只能算是放個馬後砲,這那能算是「主動披露」? 至於受訪學者所謂「國防部『化被動為主動』,先對外宣布共軍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可降低中共對台威嚇效力,反過來展現「偵察性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亦屬情報嚇阻一環。」那更是胡言亂語;首先這七處RESERVED AREA是對岸主動劃設並且公佈,那來detection可言,若認為如此可以有任何嚇阻效用,恐怕要讓人笑掉大牙。而且國防部是在上海飛航情報區所劃設這七處RESERVED AREA生效後才放馬後砲,這那有「先對外宣布」可言? 最後我提供一張越南Duan Dang先生所提供資料【如附圖八】我誠懇建議情報單位去查閱上海飛航情報區所曾發佈過編號A4125/24、A4131/24以及A4145/24三份NOTAM,然後思考一下從11月28、29以及30日三天,上海飛航情報區所曾經發佈這三份涉及空中限制區之飛安通報,然後思考每個區域所限制空層高度,應該就能理解其中玄機所在。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八成民眾生活不輕鬆,賴政府可有感?

由於風災豪雨影響,11月蔬菜及水果大漲,導致當月食物類上漲3.82%漲幅最大,台灣將連續第三年CPI年增率突破2%通膨警戒線。(中央社) 金融研訓院日前發布二0二四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百分之七十九點三的受訪者覺得「支應生活」已不再輕鬆,相較於二0二二年同項調查結果的百分之六十六點一明顯上升。近八成民眾覺得生活並不輕鬆,主要原因在於物價飆升,民眾對通膨非常有感;只是,近幾年來政府一再宣揚台灣經濟表現良好,這種說法卻與民眾真實的生活感受差之千里;從總統到各級相關官員,對於民眾的「苦感」難道都已無感? 相較於金融研訓院公布的二0二二年調查報告,民眾覺得支應生活「非常容易」的比例,從百分之二十七點三大幅降至百分之十四點九二;感覺不再輕鬆的比例,卻從百分之六十六點一攀升到百分之七十九點三。其實,類似的調查已不是頭一回,去年三月某壽險公司的調查也發現,近九成台灣民眾感到生活有壓力,排名前三位的壓力源依序是經濟、工作、健康。對照起民進黨政府樂於宣傳台灣人均收入在全球名列前茅,政府官員與市井小民彷彿生活在平行時空當中。 「有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調查顯示出民眾的真實感受。根據主計總處發布的調查,今年一到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一八,由於今年前三季CPI年增率都高於百分之二,因此今年全年篤定也超過百分之二,這將是連續第三年台灣CPI年增率突破通膨警戒線。尤其是民以食為天,同樣以月支出八萬元的家庭為例,二0二一年十一月外食費支出為七五六五元,今年十一月已達九二七五元;外食費增加勢必排擠其他生活支出,難怪感覺生活支應不再輕鬆的民眾會越來越多。 更讓民眾大喊吃不消的是沒列入CPI調查的房價,根據內政部國土署公布的資料,二0二0年第二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為一0五點三九,今年第二季已達一四六點四八;相對應的,二0二0年第二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八點六六倍,今年第二季已達十點六五倍;同期間,房租租金指數從九九點四一猛升到一0七點二一,今年十一月還創下二十八點半以來的新高。只不過是四年的時間,多少人不但買房夢碎,連租房子都壓力更沉重,能不吶喊「壓力山大」嗎? 別忘了,感覺身在壓力大悶鍋裡的民眾大多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在台灣高齡化社會當中,他們又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今年九月某壽險公司公布的「三明治族」大調查,百分之四十六的三明治族感覺目前的生活已超過能負荷的壓力,比去年多出三個百分點。再看看實質薪資好不容易才剛剛擺脫負成長,壓力「步步高升」的速度還高於薪資成長了! 這些三明治族不但要上顧老、下養小,自己的工作還忙到翻天,去年台灣平均總工時高達兩千零二十個小時,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比去年「進步」一名,「榮升」到第五名,在亞洲「屈居」第二。勞工沒變成民進黨心中最軟的那一塊,反而變成最好拗的那一塊! 別以為只有三明治族身處壓力鍋裡,兒福聯盟日前公布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六十八分,不但比去年少了五點五分,更比國際平均分數還低七分;再加上年輕族群早已淪為「青貧族」,全球退休金指數台灣排名倒數第十,壓力鍋裡竟然是老中青幼四代同堂了! 台灣居,大不易,賴政府知否知否?

Read More

〈社論〉避免政局動盪,提高罷免門檻確有必要

六日立法院院會國民黨變更議程闖關選罷法,民進黨以激烈手段杯葛。(中央社) 立法院院會日前審查選罷法修正草案,民進黨團強攻主席台,朝野再度爆發激烈衝突。修正選罷法歹戲拖棚的結果雖早在預料之中,但提高罷免門檻是否合理?才應該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由於近年罷免案頻仍,引發政局動盪,國民黨從上會期就有意修正選罷法。本會期朝野立委提出諸多選罷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版本,其中朝野意見最分歧的爭議焦點,就是罷免門檻應否提高?國民黨主張增訂「罷免同意票須超過被罷免人當選得票數」條款,民進黨則堅決反對。 先前內政委員會審查時,朝野立委就爆發多起衝突,會議室儼然成為格鬥場。五日召開的委員會中,民進黨從武鬥改為文攻,採取冗長發言策略,派出全數委員登記發言,而且發言頻頻超時,以致詢答結束已到晚上七時,被迫擇期再審。不料,六日的院會國民黨變更議程闖關選罷法,民進黨則以激烈手段杯葛。 罷免門檻應不應該提高?確實仁智互見。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認為,現行罷免門檻並無滯礙難行之處,如果罷免同意票須超過被罷免者當選票的條款通過修法,台灣會創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罷免制度。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沒有滯礙難行之處,並不代表沒有荒謬可議之處。 首先,罷免權的設計,原本是監督及汰換不適任的民選公職人員,使民選公職人員能有所警惕。這是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如今卻不僅成為選舉的延長賽,更幾乎變成政治報復工具。在若干勝負差距很小的選區,有的落選者從選舉結果揭曉就開始籌劃罷免當選者;民進黨甚至還計劃推動「大罷免潮」,以遍地開花的方式,在各地罷免國民黨立委,深受其害的國民黨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這樣浮濫的罷免制度已經完全失去了罷免的意義,不但造成社會動盪,也激化政治對立,當然應該儘速導正,嚴格規範;而提高罷免門檻,使其不致輕易通過,自然是可行方案之一。 其次,罷免同意票須超過被罷免者當選票數,究竟合不合理?可以拿現行制度來判斷。目前規定「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即為通過。由於罷免投票率遠遠少於選舉投票率,這就意味原本以百分之六十票數當選的立委,很可能只需要百分之二十五的票就能罷免。試問,如此公平合理嗎?應不應該修正?公道自在人心! 事實上,日前最新民調顯示,百分之四十六點三的比例贊同「罷免同意票應該超過被罷免者當選票數」;只有百分之三十八點八表示不贊同。民眾黨的民調同樣顯示,縱使未來連署程序更為嚴謹,贊成「同意罷免的票數要大於被罷免當選的得票數」的人仍有百分之五十一,而不贊成的只有百分之四十一。這些民調數據顯示,儘管社會仍未達成共識,但支持「罷免同意票數須超過被罷免者當選票數」,確實已經是民意多數。 儘管如此,「罷免同意票須超過被罷免者當選票數」能否順利修法?目前仍有變數,一方面是在野黨還沒有完全達成共識,另一方面更是因為企圖發動大罷免的民進黨強力反對,所以繼續歹戲拖棚。無論如何,提高罷免門檻確實有其必要,因為罷免制度不只適用於國民黨,而且適用於所有不分黨派、還包括無黨派的民選公職人員,為了減少社會對立,修法不應再拖。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我軍方將領熟知實施戒嚴的法定條件嗎?

尹錫悅宣布戒嚴後,南韓出動軍隊在首爾街頭巡邏、包圍國會。(路透) 桂宏誠 十二月三日晚間,南韓總統尹錫悅突然透過電視畫面宣布戒嚴,震驚了世界。沒多久後,韓國國會議長隨即召集議員前往國會緊急會議,依憲法規定以獲過半數議員的通過,議決了解除戒嚴回復原狀,而使戒嚴僅實施了六個小時。 尹錫悅宣布戒嚴的理由,主要是指控反對黨人士和北韓勾結,試圖顛覆他所領導的政府,以致自由民主憲政體制受到了破壞,所以他要將南韓從「反國家勢力」的手中拯救出來。 尹錫悅下達戒嚴令的理由,我們其實可從不少描寫韓國政治的電影情節中,看到掌權者就是以此理由打壓反對者或競選對手。而民進黨執政以來,由於也擅長以此擋掉施政不力與敗壞綱紀的批評,所以也立即在社群媒體上呼應尹錫悅的戒嚴,暗指民進黨面對在野黨的種種作為,同樣也正在「抵抗世界等級的暗黑惡勢力」。 也因此,已有人擔心賴清德總統會不會也以類似的理由,突然間下命戒嚴來壓制在野黨?例如,國民黨立委馬文君為防患未然,已公開主張要修正《戒嚴法》,規定總統宣布戒嚴後須在二十四小時內,送請立法院議決同意。其實,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執行戒嚴的軍方將領,到底懂不懂憲法及《戒嚴法》的規定? 相信軍方將領一定會說他們依據憲法效忠中華民國,但卻未必知道憲法第三十九條明定「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立法院認為必要時,得決議移請總統解嚴」。更重要的是,依據《戒嚴法》第一條之規定,須有「戰爭或叛亂發生」之情形時始得實施戒嚴。 依《戒嚴法》第二條將戒嚴地域分為「警戒地域:指戰爭或叛亂發生時受戰爭影響應警戒之地區」及「接戰地域:指作戰時攻守之地域」來看,須與外國戰爭及因叛亂達到戰爭的局面時,才得實施軍事管制之戒嚴。由此也可知,我國得以實施戒嚴的條件,嚴謹規範為因已經發生了「戰爭」,而與南韓得實施戒嚴的理由不同。 由憲法及《戒嚴法》的相關規定可知,同意戒嚴和結束戒嚴都是立法院的職權。故而,如南韓因實施戒嚴而派軍隊包圍國會,在我國乃違憲及違法的總統獨裁濫權行為。諸如這些依憲法及《戒嚴法》得以實施戒嚴的規定,軍方將領是否皆已熟悉?立法委員應就此質詢國防部長及高階將領,以免可能成了摧毀自由民主體制的幫手而不自知。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

〈社論〉兩岸交流,歧異毋須無限上綱放大解讀

台北市政府主辦「雙城論壇」預訂由上海市副市長華源(右)率團出席,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一定會依循對等、尊嚴、善意、互惠原則。(資料照) 台北市政府將於本月中旬主辦「雙城論壇」,預訂由上海市副市長華源率團出席。今年輪由台北市主辦,主題為「智慧治理、永續未來」,將持續推動「雙城好、兩岸好」的目標。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一定會依循對等、尊嚴、善意、互惠原則,但相關報導卻有太多「腦補」的想像力,他也期盼民進黨政府支持兩岸交流。 這個自二0一0年起開辦的兩岸城市論壇橫跨藍白執政,也是蔡英文擔任總統至今,兩岸碩果僅存的官方交流管道;雖說僅止於地方對話層級,向來卻是綠營放大眼睛檢視的焦點。姑且不論賴清德政府是否會扯後腿,光是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民代,再搭配綠營網軍側翼無所不用其極的恣意攻擊,就暴露了賴總統期望兩岸正常往來的承諾根本只是口惠實不至的政治語言!尤其是,這次陸生團來台引發爭議,更恐對上海市府訪團行程增添難以預估的變數。 基於穩定兩岸關係及維護台海和平的大局,即便民共兩黨屢因立場殊異導致歧見難解、甚至相互嗆聲,卻都不該以任何理由阻撓兩岸正常互動。值此兩岸當局欠缺互信的關鍵時刻,對話交流管道更不應被政治力輕易切斷。全球在美蘇冷戰期間瀕臨核熱戰邊緣,華府及莫斯科也從未放棄對話,至少獲致不應輕易啟動核武的默契,也讓各國倖免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毀滅。 誠如蔣萬安所言:兩岸關係越緊張,越需要交流。只可惜,賴政府只想粉飾太平。在回應雙城論壇的審查進度時,陸委會表示,「兩岸交流一定要氣氛好;如果氣氛不好,交流也是不健康的,必須再次強調,在台不要有傷害台灣地位的說法」;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強調,「在台不要有涉及政治的言論、不要有傷害台灣地位的說法,來者是客,客人也要做到盡到客人之道」。 梁文傑這番話只說對了一半,兩岸往來氣氛好是基本,但過於追求表面上的禮貌卻太做作。鑑於當前兩岸極度缺乏互信基礎,任何涉及敏感的政治言論都會使得交流功虧一簣,因此過度的政治語言確實不適合在公開場合表達。不過,如果像是陸生團一句「中國台北」就被民進黨無限上綱到破壞兩岸交流,是否已矯枉過正? 兩岸互動確實本就不該矮化對方,雙方也早於一九八九年就「Chinese Taipei」在中文翻譯為「中華台北」達成協議,我方從未接受「中國台北」用語。然而,陸方大學生一句無心之言粉碎綠營的玻璃心。抗議當然可以,向訪客表達立場也行,卻不能找錯對象,更不該恣意恫嚇。既然台灣自詡為民主社會,就該比中國大陸對不同意見具備更大的包容力。 政大教授黃奎博提醒蔣萬安應有四個繼續:繼續堅持中華民國、繼續活用政治諒解、繼續促進民間交流及繼續辦好雙城論壇。他強調,上海團由副市長率隊早已是慣例,但獨派一定會蔣萬安穿小鞋、戴紅帽,蔣萬安必須站穩立場、適時回應。進一步而言,綠營對兩岸交流惡意抹紅操作,台灣民眾心中也早有一把尺。 持平而論,中共不該對台灣文攻武嚇、片面破壞台海現狀,民進黨也不應炒作敵意、升高對抗衝突,這些舉措言行都不利於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陸委會不能把這次陸生團當成是否批准雙城論壇如期舉辦的審核標準,反而更應鼓勵來訪,藉此降低誤解、增進互信,共同維護台海和平。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死刑釋憲引發的社會與法律亂象

被害者家屬及多個關注被害人權益的團體舉行「只有愛如故 追思白玫瑰」活動,向大法官提出兩大訴求:「拒絕廢死派大法官」以及「修法保障被害人及家屬權益」。(取自洪孟楷臉書) 吳威志 近日立法院舉行一場「實質廢死」判決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與爭議記者會,由中華人權協會與立法院國民黨黨團共同推動;針對大法官憲判字第八號批判!儘管憲法法庭宣告死刑並未違憲,但卻設下偵訊時應強制辯護、第三審要強制辯護、合議庭法官一致決、有精神障礙、心智缺陷不得科處或執行死刑等嚴格的八道關卡。 這種「部分合憲」的解釋限縮了適用範圍,等同無法執行死刑,與「實質廢死」無異。各審級要判死刑須「一致決」,確實過於嚴苛,究竟這是何國制度卻未著墨;因為國際人權公約僅以各級「合議制」,並窮極救濟程序規範。若用「一致決」,在議事原理上恐會造成「少數獨裁」,亦即一票便否決所有法官的意見相當不妥。 所以即連最高檢察署日前舉辦「一一三年憲判字第八號之評析與修法因應研討會」,也指出合議庭須「一致決」,引發各界「實質廢死」之不合理批評,尤其在司法實務操作及法律解釋上極具爭議,且恐有法理上扞格;甚至引發《國民法官法》必須另行修法之建議。因為一致決將會造成任一職業法官不判死,即推翻國民法官法庭決定情形。 為此,由被害者家屬及多個關注被害人權益的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只有愛如故 追思白玫瑰」活動,悼念被害者並呼籲社會大眾重視正義與安全。此活動並向大法官提出兩大訴求:「拒絕廢死派大法官」以及「修法保障被害人及家屬權益」。 由於被害者家屬不僅得忍受失去至親的悲痛,還得承受可能遭報復的精神壓力,以師鐸獎女教師遭殺害案為例,嫌犯五次被判死刑,卻在釋憲後,重驗其精神狀況而逃死。所以,這一改判揭示了大法官「實質廢死」判決的荒謬,引發社會強烈不滿與譁然。 無獨有偶,中華人權協會、立委王鴻薇也共同舉辦「二0二四十大人權新聞發布」記者會,票選結果年度社會關注新聞第一名便是「死刑存廢問題」。而由台灣審議民主協會公布民調,仍有八成以上反對廢除死刑;「維持死刑並沒有違反國際潮流」選項也獲得百分之八十點九的支持。 事實上,停止執行死刑的要件在法令上也尚未完備,例如精神障礙應經鑑定,但鑑定標準及醫學倫理如何規範,才能符合憲法最嚴密的正當法律程序?衛福部從二0二0年辦理司法精神醫學專科醫師甄審作業,第一年雖有六十二位醫師,但逐年下滑,至二0二三年竟只剩七名,顯見司法精神醫學專科醫師不足;如此缺漏如何嚴密正當法律程序? 縱觀聯合國人權公約保留了死刑,但設下最高、最嚴格的審查標準。所以我國未來在朝向「廢死」的基礎上,是否也該思考,「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死刑判決均應以各級合議庭為之」、增加「死緩刑」,來做補強之道。另外,執行死刑也應改由司法院院長決定,以利院長深入了解個案並進行司法改革。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Read More

〈社論〉南韓快閃戒嚴,民主再添惡劣範例!

民進黨立院黨團在南韓快閃戒嚴的第一時間竟po文稱戒嚴是「守護自由」,莫非骨子裡就是反民主?(取自lydppcaucus Threads) 南韓總統尹錫悅發動的一場「快閃」戒嚴震驚全世界,不但勢將斷送他的政治生命,更讓南韓的民主政治發展蒙上極大的陰影。事實上,放眼全世界,近二十幾年來全球民主政治發展不進反退,政治人物以趨向極端的手段操弄民粹,已嚴重侵蝕民主根基,南韓的快閃戒嚴,更為全球民主政治添上一筆惡劣的範例。 許多研究顯示,全球民主發展面臨危機。例如,總部設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機構(IDEA)」每年發布全球民主狀況指數報告,今年九月的報告指出,二0二三年是民主表現連續第八年淨下跌,將近一半國家在至少一項絕對關鍵的民主要素,例如新聞自由或選舉可信度等方面,呈現嚴重衰退。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今年二月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全球民主呈現倒退趨勢,滿分為十分的指數去年僅得五點二三分,是二00六年此一指數發布以來的最低分,全球僅西歐是民主上升的區域。事實上,民主的逆流也出現在民主國家內部,南韓被EIU評為「完全民主」國家,卻冷不防地給民主敲上一計大悶棍! 從實際案例來看,民主倒退略分幾種類型。首先,不甘敗選而發動暴亂、政變,二0二一年一月六日川普支持者攻進國會山莊造成傷亡,就是典型案例,美國國會調查小組也指控川普必須負起全責。今年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前幾天,川普支持者揚言「槍已上膛」,七成美國人擔心選後暴動,五成六擔心美國民主遭到終結。即使最後川普當選,但美國民主發展至此豈不可嘆! 可是,美國卻並非孤例。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於二0二0年大選落敗後,他的支持者闖入政府大樓企圖發動政變,甚至謀刺總統當選人魯拉;日前巴西警方的調查報告證實,波索納洛直接涉及密謀發動政變推翻選舉結果。民主是以數人頭代替砍人頭,但民主國家裡卻接連發生這種敗選就訴諸暴力的行徑,完全悖離了民主的本質。 另一種類型是民主獨裁或民選獨裁,也就是經由民主方式取得政權之後,再進一步透過民主的方式讓自己永久掌權。此一類型較為人所知者,包括委內瑞拉的查維茲,他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贏得總統大選之後,又繼續在一連串的選舉、公投中獲勝,最後竟趁勝追擊修改憲法,讓總統成為無任期限制。查維茲一路擔任總統,直到二0一三年三月五日他死的那一天。 另一個例子是土耳其總統艾爾段,他的正義發展黨於二00一年十一月國會大選斬獲近三分之二席次;儘管艾爾段因案被剝奪參政權,但二00三年正義發展黨結合友黨透過修法讓艾爾段東山再起,並且出任總理。二0一四年艾爾段屆滿總理法定任期,他再換軌選上總統,並已從二00三年掌權至今。今年三月,艾爾段曾透露交棒之意,但上個月又有他的盟友提議修憲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無論是查維茲還是艾爾段,這類民主獨裁或民選獨裁也逐步侵蝕民主制度。 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雖不到六小時就遭國會否決,但再次暴露民主制度存在政客鑽漏洞的空間;尤其是,尹錫悅的任期將到二0二七年五月,倘若南韓在野陣營未能迫使尹錫悅下台,政局亂象恐怕還得上演加長版。令人驚訝的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在南韓快閃戒嚴的第一時間竟po文稱戒嚴是「守護自由」,莫非骨子裡就是反民主?

Read More